就业能力的概念及构成是学术界持续多年的热点问题。美国学者福吉特等人于2004年提出了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在学界引起了高度关注。这个理论认为,就业能力是由职业认同、个人与社会资本、个人适应性三种成分在协同作用下构成的结合体。
(一)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个体对于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和将来投身于何种工作的认知,是“我是谁”这个问题在职业领域中的答案。它包括了对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的认识,还包括了对将来方向的确定——“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福吉特认为,职业认同是一个指南针,它为个体的生涯发展与就业活动指出了方向,是就业能力建构中的动机成分。
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认同是在深入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过往经历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形成较为明确的定向状态。比如,某师范大学的三年级学生通过对自己以往参加各种教育培训实践活动的分析与反省,明确以教师职业为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认同自己过去的“准教师”形象,期待未来的“正式教师”角色,这就是形成了稳定的职业认同。这样的职业认同,将会使他在大学期间努力地获取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求职过程中会对与教师相关的招聘信息更为敏感,这些方面的努力将会大大增加他成为教师的可能性。
相反,很多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由于未能及时形成稳定的职业认同,没能为任何一种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未来自己将从事何种职业感到迷茫和无奈,导致在面临就业时,东抓一把,西抓一把,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
在社会环境多变的今天,员工与单位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用忠诚换取保障”的稳定型转变为“用能力换取绩效”的契约型,员工对组织的承诺也转变为对职业的承诺,人们需要通过保持自己特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准来获得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因此,形成稳定的职业认同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以及理性的决策来形成自己的职业认同,这正是本教材前几章内容的重点和意义所在。
(二)个人与社会资本
个人与社会资本指个体在面对就业挑战时,自身所具备的技能、素质与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个人与社会资本越多,就业能力就越高。
1.个人资本
个人资本指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职业技能、资格执照、接受的相关培训等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用人单位关注的,在这些因素中,个体的专业知识技能、通用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是最受关注的内容。
(1)专业知识技能,是指那些需要通过专门的教育或者培训才能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完成某种工作任务所必备的能力,比如计算机编程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建筑设计能力等。这类能力对于应用性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如工科、医科、农科、法律等。我们在大学的专业学习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专业知识技能。突出的专业知识技能是使一个人立于职场不败之地的保障。比尔·盖茨的“优秀员工十大准则”中的第五条就是,“具有远见卓识,并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现在因为社会现实的冲击和大学生对自己专业发展规划的欠缺,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现状堪忧。高校毕业生专业知识不足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及时就业以及就业质量、就业层次偏低的重要原因。(www.xing528.com)
(2)通用技能,是指那些在很多工作领域里都需要的技能,如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这些技能可以迁移应用到不同工作之中。这类技能对于基础性专业的学生更为重要,如理学、文学、哲学、历史等,这些基础性专业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基本规律,相对较少培养针对某项职业的专业技能,因此,培养自己的通用技能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意义重大。
(3)自我管理技能,又被称为职业素养(Career Quotient),是指一个人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被用来表述或说明人具有的某些特征和品质。如,勇于创新还是循规蹈矩?在压力状态下是否保持镇定?是否对工作充满热情,是否自信?等等。自我管理技能经常被看作个性品质而非技能。良好的自我管理技能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是个人最有价值的“资产”,是职业生涯成功的关键,因此被称为“适应性技能”。事实上,很多大学生被解雇或频繁离职是因为缺乏自我管理技能。用人单位对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意见中,经常听到的就是“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眼高手低,自负,缺乏为人处世的基本能力等”。因此,可以说,大学生在从校园走向社会前,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技能,学会如何为人处世,是至关重要的。
2.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指个体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工作情境中,信息是通向工作机遇的通道,也是实现职业抱负的关键因素。社会关系网络拓展了个体在不同的组织、行业甚至所有职业中辨别和认识机遇的可能性,社会网络结构的大小和多样性与该网络中包含的信息和影响量的大小,构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关系网络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作用很大,有效的关系网络可以产生各种连带效应,个人的关系会通过朋友圈子向外扩散,最后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
具有良好社会资本的人除了会利用更多的正式关系网(如老师、校友、同学)以外,还常常会利用非正式的关系网(如朋友的朋友)。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都会因为一些偶然的信息而得到一个满意的岗位。一个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在符合自己求职意向的领域中有很多朋友的大学生,自然有更高的获得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的概率。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社会关系网络并非“不正当关系网”,而是一个与就业有关的、能够提供更多信息的关系网,后者不以获得“不公正的就业机会”为目标,而以多样化、多渠道的信息为目标。这对大学生的启示是,在大学期间,在努力提高个人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的同时,还应致力于建立一个与个人职业认同相关的、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增强就业能力。建立成功的关系网络需要具备一种理念,也就是要乐于向他人提供建议、信息和帮助,而不是一味地从他人身上获取。在有效的关系网络中,双方通过有意义的、均衡的、双向的沟通,为寻求共同的利益而建立关系。如果一方过于有目的性或者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关系则很难建立或者难以维持。
(三)个人适应性
个人适应性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某些性格特征,这些特质有助于个人更好地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面对充满偶然性的求职环境,有些人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和行为,也有些人内心总是充满焦虑和不安,行为上也总是退缩不前。我们常常能看到,在专业知识和个人能力方面相差无几的学生,由于个人应对变化的态度不同,比如主动性上的不同,而在发展途径和结果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主动性是指个体能够未雨绸缪,在外界没有明确要求下预先、提前做出准备的特质。以求职过程为例,主动性强的大学生会主动、及早为求职做准备:他们会主动获取足够的招聘信息,确定目标单位;然后提前了解目标单位,有针对性地准备材料、准备面试。主动性强的人在面试后会积极主动地与单位联系,哪怕是失败的结果,也会争取对方的反馈,为下一次表现打下基础。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求职、入职适应和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除了主动性外,还有几种适应性特质,如乐观、控制力、自我效能感等都是就业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