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就业
就业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劳动者,在一定的社会岗位上从事合法的劳动,并因此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
就业具备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就业的主体必须是符合法定劳动年龄的劳动者;二是所从事的劳动岗位必须得到社会承认并且合法;三是劳动者通过所从事的劳动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或收入,也就是说可以获得一定的工资;四是劳动者每周工作的时间具有一定的长度。因此,无论是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谋求职业,还是自主创业、灵活性就业,都应视为就业。
(二)就业能力
由于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不同,学者们对“就业能力”的界定也存在较大差异。
“就业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于1909年首先提出。他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即“可雇用性”。20世纪70年代前,就业能力被看作一种劳动力市场工具,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如何通过政策干预解决失业问题,以及如何保持劳动者长期雇佣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研究重心由政府转向组织内部,企业开始关注如何激发和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竞争环境。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一些学者提出,就业能力是一个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重新选择、获取新岗位的动态过程,在强调就业者就业能力的同时,加入了就业市场、国家经济政策等宏观因素,更全面地阐释了就业能力的整体概念。20世纪90年代,劳动者逐渐意识到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才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根本,有关就业能力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展到个体层面。进入21世纪以后,传统雇佣关系逐渐演变为新型雇佣关系,企业开始关注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实际贡献,不再愿意为“忠诚”的员工提供长期雇佣承诺,使员工要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承担起主体责任。2005年,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明确就业能力概念,他们认为,就业能力是指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
Howard(1995)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员工身上所具备的能够满足雇主和市场需求的技能。Hillage和Pollard(1998)考虑到就业能力不仅取决于个体,同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将就业能力定义为最初获得工作、维持现有工作和再次寻找新工作时所需的能力。Lee Harvey(2003)指出,就业能力是一项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York(2006)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促使个体更容易找到工作的技能、理解力、个人品质等一系列的有机组合,这种能力能够保证个体的职业生涯更加成功。加拿大会议委员会(2008)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人为了满足雇主需要以及实现自身价值而必须具备的品质和能力。
因此,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指个体获得某项岗位的全部能力的总称,不仅包括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和必要时获得新的就业岗位的能力。就业能力体现了职业特性、个体综合素质以及社会用人取向的有机统一。
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
一般就业能力也就是基本工作能力,是指就业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基本能力要求,用以判断其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否称职。一般就业能力排除了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差异,主要是指处理与周围的人和工作环境的关系的能力。同时,也从个性心理特征角度全面测量与工作绩效相关的性格特征,主要包括一个人的态度、世界观、价值观、习惯,自我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对现实的理解能力以及对现实资源的利用能力等。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就业能力强的人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在掌握新知识、更新技术方面更具主动性与积极性。(www.xing528.com)
特殊就业能力是指某个职业或某种环境所需的特殊技能,如会计必须具备较好的数学功底,护士需要某种特殊的护理技能,美术工作者必须具备色调感、浓度感、线条感和形象感等。
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在职业活动中都很重要。要成功地从事某种职业,常常需要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的有机配合。如果一个人只有一般就业能力而无特殊就业能力,必然难以胜任某种职业的特殊要求。同样,只有特殊就业能力而无一般就业能力的人,也是很难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一个缺乏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精神,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纵使有娴熟的职业技术,最终也会成为职业的失败者。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近年来出现并逐渐流行的一个概念,就业能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并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阶段而提出的。
我国学者郑晓明(2002)首先提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概念,他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和能力,而是学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的集合。在内容上,它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学习能力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是就业能力的基石;思想能力是思维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和政治鉴别力、社会洞察力、情感道德品质的综合体现,它是大学生思想成熟的标志;实践能力是指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就业环节中的点睛之笔,是各种能力综合应用的外化体现;适应能力是指在各种环境中驾驭自我的心理、生理调节能力,它是大学生就业乃至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职业角色顺利转变的关键。因此,他将就业能力定义为:在校期间,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和提升素质而获得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本领。
谢志远(2005)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包括维持工作和获得晋升的能力。文少保(2006)将就业能力定义为:在学习能力基础上发展的与职业相关并嵌入个体身心的一种综合能力。黄敬宝(2007)在其著作中指出,就业能力是指将高等教育服务转化为人力资本存量,并能够实现这种人力资本价值的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冯虹和张波(2011)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所具备的获得工作、保持工作、获取职位晋升的能力。陈勇(2012)从管理学视角出发,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本科生在毕业时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些素质和能力有助于大学生获得和维持职业,并取得长远的职业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积累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就业所应具备的专业就业能力、就业人格取向、社会应对能力和就业发展能力等外化出来的人格特质的总和。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一种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是知识、技能、态度、个人品质、个性、思维、观念、心理等要素的集合,既包括个人的人力资本价值,又包括个人人力资本价值的转化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能力突出表现为及时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时就业能力表现为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现为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意志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