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3.1 震源机制及震源机制一致性分析
在求震源机制解的多种方法中,CAP(Cut and Paste)是一种全波形反演方法。该方法将整个波形记录分成Pnl 和面波部分,赋予不同权重,计算理论波形与观测波形之间的误差函数,通过网格搜索,获取给定参数空间中误差函数达到最小的最佳解,有效提高反演精度,降低对台站数量和方位角分布的要求,具有所需台站少、反演结果较精确等优点(Tan et al,2006),保证了震源机制计算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利用甘肃“十五”数字化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王周元等(1996)给出的祁连山地震带的速度模型,反演了2018 年6 月17 日阿克塞4.5 级地震以来11 次ML4.0 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表4-18-2、图4-18-8)。
图4-18-8 显示从2018 年6 月17 日阿克塞4.5 级地震以来,祁连山地震带与阿尔金交汇区已经发生了11 次ML4.0 以上地震,中等地震活动增强。震源机制解显示11 次地震震源机制以走滑破裂性质为主,表明阿尔金断裂带的走滑运动在增强,青藏块体对阿拉善块体推挤作用增强,区域应力水平高;尤其2018 年8 月10 日玉门3.7 级、2019 年4 月28 日肃南4.8 级两次逆冲型地震的发生,进一步说明祁连山地震带活动断裂开始活动。
利用大量的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不仅可以推断区域应力场的特征,而且大量离散分布的数据可以准确地约束应力张量的方向(Hardebeck et al,2006)。已有研究表明(Wiemer et al,2002),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时空分布能够反映区域应力场的应力水平高低,一致性越好,应力张量方差越低,该区域的应力水平越高。因此,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是衡量区域构造应力场一致性程度的定量指标(Michael,1987)。
表4-18-2 2018年6月17日以来ML4.0地震震源机制解
图4-18-8 2018年6月17日以来ML4.0地震震源机制及台站分布图
基于2009 年1 月—2019 年5 月祁连山地震带西段中小震震源机制解,采用Michael(1984)应力场反演方法,获得了该区域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图4-18-9)。结果显示,整个区域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空间一致性程度相对较低,在祁连山地震带中段地区的应力张量方差较小,显示了该区域的应力水平相对较高,存在发生强震的危险。
图4-18-9 祁连山地震带中西段地震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空间分布图(www.xing528.com)
18.3.3.2 地震视应力分析
地震视应力σapp(Wyss et al,1968)是表征震源区应力水平的物理量,为地震效率与平均应力的乘积,是平均应力的下限,表示单位地震矩的震源辐射出的地震波能量,可作为某一地区绝对应力水平的一个间接估计(Wyss et al,1968)。地震视应力的定义与计算公式(Wyss,1970)如下:
其中:ES为地震波辐射能量,M0为地震矩,η 为地震效率,μ 为震源区介质剪切模量,通常取3.0×104 MPa。ES与M0之比表示单位地震矩辐射出的地震波能量。σapp值越高,表明震源区应力水平越高。梅世蓉(1993),陆远忠(1985),陈学忠等(2007),易桂喜等(2011)的研究表明,地震前视应力表现出了明显的升高变化。
在视应力数据分析中利用“震级相当时,视应力值相对高的震源区应力水平高;视应力值相等时,震级较低的震源区应力水平高”的原则(易桂喜等,2013);在研究芦山地震前后龙门山地震带南段视应力的过程中,引入了规准化视应力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视应力真实值与拟合计算出的理论值之间的差值(宫悦等,2014)。在分析过程中,为消除震级的影响也采取了规准化视应力分析处理方法。
基于甘肃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2017年1月1日—2019年5月13日之间ML2.8~4.5地震宽频带数字波形资料,从中选取300 km 范围内台站波形较好,且台站个数超过4 个以上的99 次地震,计算这些地震的视应力,并分析视应力空间分布特征;图4-18-10为计算得到的视应力与震级的拟合关系,这与以前计算出的甘肃及边邻地区视应力和震级拟合结果相似,两者为指数关系。从图4-18-11的插值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去掉震级影响后,规准化视应力较高区域为祁连山地震带西段及阿尔金断裂带区域。表明本次ML≥4 地震显著增强的研究区域内存在视应力高值异常。
图4-18-10 震级与视应力关系拟合
图4-18-11 甘肃地区ML3.0以上地震视应力空间分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