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省地震异常现场核实报告:国内外研究现状显著增强

甘肃省地震异常现场核实报告:国内外研究现状显著增强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震例表明,在大震发生前会出现明显的区域地震活动性增强现象,此现象是观测到的一种震前地震活动异常变化的普遍现象,利用中小地震的活动状态判断地震活动性,在地震预测中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功经验。茂木清夫提出,在浅源大震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内,震源区及周围大范围区域会出现地震活动显著增强的现象,此区域的半径比震源区大2~3倍。Noguchi发现在1938 年福岛大震群发生之前,震源区南部中小地震活动逐渐增强。

甘肃省地震异常现场核实报告:国内外研究现状显著增强

许多震例表明,在大震发生前会出现明显的区域地震活动性增强现象,此现象是观测到的一种震前地震活动异常变化的普遍现象,利用中小地震的活动状态判断地震活动性,在地震预测中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功经验。茂木清夫(1969)提出,在浅源大震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内,震源区及周围大范围区域会出现地震活动显著增强的现象,此区域的半径比震源区大2~3倍。沙道夫斯基等(1972)给出了苏联加尔姆地区三个地带上地震活动的长期变化曲线图,其研究发现在地震密度(每平方公里的地震次数)曲线长期下降的地区没有大地震发生;而在地震密度曲线上升的中部地区发生了几次大地震。之后对1955—1976 年加尔姆地区12 次地震进行了震例回顾,发现所有这些地震发生前都出现了小震活动不断增加的前兆,但这种增强并不一定延续到主震发生的时刻。Noguchi(1983)发现在1938 年福岛大震群发生之前,震源区南部中小地震活动逐渐增强。

同时期,我国的地震工作者也注意到一些大震前地震活动明显增强的现象。梅世蓉研究表明(1969),我国历史大震如1668年郯城和1679年三河在大震前,出现了有感地震的频度先增加后减弱的变化。之后,1997年梅世蓉等对中国大陆及邻区多次强震前的地震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强震前出现地震活动增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孕震过程中一般都形成一个围绕主震的地震活动增强区,增强区的大小、分布走向等都与地震震级、孕震区构造等因素有关。宋治平等(1999)在研究巨大地震的基础上,增加了47次中国大陆资料完整的大震以及华北地区22次强震,剖析了85次6级以上地震前的活动图像异常,并对其普适性和规则性进行了提炼,然后应用坚固体模式(梅世蓉,1995)以及硬包体理论,定性和半定量地对其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无论是巨大地震,还是6级以上强震,在孕震过程中一般都形成一个围绕主震的地震活动增强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室(1977)总结了1944—1973 年我国发生的16 次6 级以上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认为大多数地震的活动方式是地震活动逐渐增强,应变释放速率加大,地震频度亦相应的增高,随后进入临震前的相对平静阶段,之后便发生大震。冯建刚等(2009)通过系统研究青藏块体22次中强地震前其邻区小震活动的增强现象,发现有17次中强地震前存在比较明显的小震增强现象,但是,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曲线是小震正常活动背景和中强地震前小震活动增强的叠加结果,在研究一定范围内的小震活动增强时很难去除小震活动背景值,因此,他尝试提出了小震频度异常新方法,在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震预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并认为这种方法具有普遍性。(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