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省地震异常现场核实报告研究结果

甘肃省地震异常现场核实报告研究结果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震群是指在短时间内相继多次发生在局部小区域的中小地震活动,一般MS≤5。序列中最大地震震级ML≤5.2,最大与次大地震震级差ΔML≤1.1。在序列开始前和结束后连续15 天内未记录到ML≥1.0 以上的地震,则以第一个地震所在日为震群序列的起始日,以最后一个地震所在日为该序列的终止日。1977 年,Evison研究新西兰的强震活动时提出了前兆震群的概念。姜秀娥等分析1967 年以来华北区域震群的时空特征,并探讨了其与唐山大地震之间的关系。

甘肃省地震异常现场核实报告研究结果

震群是指在短时间内相继多次发生在局部小区域的中小地震活动,一般MS≤5。震群作为地震活动的形式之一,其发生和发展与地下物质运行、应力状态、局部地区的构造条件和介质特性均有关,同时也受大范围构造应力的制约。《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1990)明确给出了震群的判定标准:

(1)序列在20 km 半径区域内活动,与外围地震的分布有较为明显的界限,最大日频次≥3,总频次≥6。

(2)序列中最大地震震级ML≤5.2,最大与次大地震震级差ΔML≤1.1。

(3)在序列开始前和结束后连续15 天内未记录到ML≥1.0 以上的地震,则以第一个地震所在日为震群序列的起始日,以最后一个地震所在日为该序列的终止日。(www.xing528.com)

早在1972 年,关谷溥、金森博雄等就提出了震群和大震间的关系,认为震群活动的时间变化表明了震群活动和大震发生之间有显著的关系(宋俊高等,1998)。1977 年,Evison(1977)研究新西兰的强震活动时提出了前兆震群的概念。顾浩鼎等(1980)研究表明小震活动表现出的阶段性与地壳垂直运动的阶段性吻合,即小震群是在地壳运动增强背景下产生的。姜秀娥等(1983)分析1967 年以来华北区域震群的时空特征,并探讨了其与唐山大地震之间的关系。李兴才等(1983)研究表明,一些震群活动的高潮滞后于大地震,认为大震附近的震群活动是由大震触发所致。敖雪明等(2010)系统研究了天山地震带7级左右强震前的区域震群活动特征。宋治平等(2001)对华北地区1970 年以来的震群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张北地震的预测检验表明,震群活动的迁移性与阶段性对强震的中期预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Yang Xin(2008)研究了1997—2003 年新疆-巴楚强震群活动的特点以及作为前震序列的判别性质和指标。

目前,对于震群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基于地震目录,通过震例研究震群序列的b 值、h 值、U 值、K 值等参数(吴开统,1976),开展小震群序列类型判定的指标体系研究,并将结果应用于小震群类型的判定工作中。第二类则是基于地震波形的研究,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前兆震群波形或震源机制的线性相似度所开展的研究;二是通过计算小震群的运动学参数和力学参数所开展的研究。目前开展的方法主要有震源机制一致性(陈颙,1978)、谱振幅相关性(崔子健等,2012)、应力降及视应力(朱传镇等,1977)等方法,陈颙对前震和余震的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前震在空间上集中、震源机制也比较类似;崔子健也基于前震震源机制相似的观点通过谱振幅相关分析法研究了震群序列,发现前兆震群谱振幅相关系数更大;朱传镇等研究发现大震前视应力更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