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汝松
石下桥
人们乘车从广州广园东快速路往东行进入新塘路段,过了塘美出口就会望见右边平地上屹立着一座浑圆的大石山。石山下有条历经近900个春秋的古村。这个古村就是增城区新塘镇名副其实的石下村了。
村后这座大石,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
很古很古的时候,秦皇岛北戴河海滨有一块形似武士并会发光的石头。一天,这块石头被到海滨游览的秦始皇发现了,要把石头搬到山海关上镇守长城。谁料,不管派来的人怎样使劲,就是搬不动石头。秦始皇大怒,就抽剑向石头砍去,石头虽留一道深深的剑迹,但依然屹立。秦始皇见状,再重重踢去一脚。这一下,大石滚动了,而且越滚越快,越滚越远,越滚越圆,越滚越大,从东海岸边一直滚到南海之滨才停下来。一声霹雳,那长长的滚石痕迹紧贴在石上,瞬间幻变成一株攀崖而上的飞榕。从此,一座圆圆的石山便屹立在这块土地上。
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随南迁大潮至南雄珠玑巷的刘旭来到东江下游,被这个屹立的大石吸引。来到大石下,他见到一弯清溪如玉带般半环石山后注入东江,不远处四望岗若翠玉般散发着灵气,清溪两旁尽是肥沃的土地。于是,他便迁居到大石下,背山面水建立起自己的家园,成了石下村刘姓人的始祖。经过几代人的勤耕苦种,石前的攀崖飞榕越来越葱绿茂盛,石下的村庄人丁兴旺。人们认为,这是村后大石托福所至,而大石则是大石灵仙显灵所至,于是就在石山上筑庙供奉大石灵仙。
石山上有了大石灵仙庙后,上石山谒拜大石灵仙的人越来越多,明代本村进士刘维嵩就是经常上石山谒拜的人。
刘维嵩从小失去父母,靠祖母黎氏含辛茹苦抚养成人。他从小就勤奋读书,孝顺祖母。他经常上山进庙,祈求大石灵仙护佑祖母健康长寿,护佑自己苦读有成以报祖母之恩。嘉靖三十七年戊午年(1558),博学能文的刘维嵩成了村中第一个举人,十年后又高中进士,官至大理寺评事。正当他在仕途上充满希望的时候,忽闻祖母有病。他便急忙请假回乡,侍候祖母于床前,常常夜不解衣。祖母在其悉心照料下很快便康复,但刘维嵩见其年事已高,想起幼年时祖母关怀自己的情景,总不忍让祖母独留家中。于是,他毅然上疏朝廷,要求辞去官职,在家侍奉祖母。嘉靖皇帝被刘维嵩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其孝道有如晋代李密,准其荣归故里。
刘维嵩回乡后,除了侍候祖母,还经常向村中父老请安,发动村人修建刘氏宗祠。祖母辞世后,他也不重新复职,而是四处寻访名胜古迹,写下不少诗文。他还不时攀上村后的大石山,登高远眺家乡秀色,与大石灵仙庙中的老僧切磋诗文。有一天,他来到石山上,与庙中老僧推敲日前到萝岗玉岩书院游览后写下的诗歌:
不到罗坑已十年,大夫门第尚依然。
泉声细度松关远,花影横遮石径偏。(www.xing528.com)
渴借酥酡寻老衲,敬将藻礼前贤,
牧童莫便吹归笛,月上楼头兴倍悬。
诗稿已成,老僧便在庙廊铺纸磨墨,请刘维嵩即席挥毫。正当刘维嵩提笔醮墨时,抬头看见有个进庙的老翁不慎被门槛绊倒。他便急忙上前撑扶,谁料心急人慌乱,竟把墨砚翻倒在天井上。老翁被扶起时,天空突然下起大雨,倒在天井的墨汁随着雨水从沟渠往外流,光秃秃的石山顶也被墨染黑了。
刘维嵩去世后,石山的墨色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大。石下村人认为,石山是刘维嵩的墨汁染黑的,墨是刘维嵩的文才灵气的象征,从此,人们就把这石山叫做墨石。村庄多了个“墨石”的别称;村中的学堂也命名为“墨石学堂”。
时至今日,大石灵仙庙只留下残砖碎瓦,但墨石还在,村庄还在;村前的石溪,河边的石街,河上的石桥,村边的石庙,巷内的石室等与石有关的景物还在;与这些景物有关的刘镇西还时时被乡亲传颂。
刘镇西是清末石下村人。一百多年前,汇丰银行在香港开设。早年在南洋经商的刘镇西出任香港汇丰银行的首任买办。他热爱家乡,乐办善事。为了使村前的小河舟艇畅通,他不但带头捐出白银500两,发动村民筹资把原来架在村前小河的平板桥改建成拱高丈二的花岗石“复昌桥”;而且又慷慨解囊,在村前溪河两边砌上石岸,使普通的泥涌变成石溪。他还带头捐资赞助,发动村民筹资将村道铺成麻石大街,重修改建破旧的石溪古庙,祈求华光菩萨保佑村庄风调雨顺,村民富足安康。时至今日,虽然麻石大街已变成水泥路,村前的溪河也因改道而成水塘;但石溪古庙依旧香火萦绕,复昌石桥依然横卧村前。
复昌石桥是石下村唯一被纳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它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由两个棱形石墩和三个拱状石孔架起的花岗石桥长33.8米,宽2.38米,桥两边石栏板上,腾龙飞凤、麒麟鸟兽的图案十分精湛。《重建复昌桥碑记》更彰显着前人积德行善的传统精神。
石下村还有一座与石有关的清代建筑,那就是一间坐落在小巷深处鲜为人知的“石室”。
石室是刘镇西的私人住宅。它有两房三厅双天井,墙身近两尺厚,全都是大青砖为体,花岗石作基;天面的洋木桁角上,更有七层陶瓦,首进还加上一层掺铅的灰沙。整座房屋可谓枪炮不入。石室里边,墙上一块雕花琢鸟的灰塑,门口一副带“趟栊”的漆黑大门,天井内一口吸水的老井,都是岁月的象征。虽然,石室还未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它的文物价值与“复昌桥”相比,可谓各有千秋。
石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