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启文
白云仙馆
白云仙馆位于白云山麓湖公园一高坡上,面向麓湖。初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其中主馆建筑面积448平方米,水面面积3700平方米。白云仙馆在历史上几经损毁,多次修复和易名,而今称“白云仙馆”,这其中有多少缘由和故事?
白云仙馆周围,遍野翠幽,是白云山一个园林宝地。这里,古木参天,绿树森然,有些大树一个人无法环抱,高大的树干有30多米高,还有一座古朴的蘑菇亭,每天早晨迎面扑来新鲜的空气;这里,除了有绿竹,也有不易见到的黄竹、佛肚竹,清幽雅静的竹林,正如仙馆牌坊的对联:“四面高朋翠竹林中坐片刻无分你我;八方嘉宾香茶苑里喝一杯各自东西”。这里,最吸引人的是近万平方米的水塘,塘内种了许多莲花,以红莲为多,也点缀着少量的白莲……这里,自古以来就是白云山一处仙山胜地:唐代节度使卢钧在如今麓湖之处修百余丈的堤坝,在水流沿线栽种木棉、刺桐等植被,修建赏景的亭榭;南汉时刘氏王选了此地广筑皇家园林宫殿,在原有的亭榭基础上扩建,沿溪流种桃花,造了一个南汉王避暑之地甘泉苑。在麓湖岸边,最古老的就当属为纪念葛洪而修建的白云仙馆……
葛洪(284—364),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出身江南士族。葛洪13岁时丧父,家境渐贫。他以砍柴所得换回纸笔,抄书学习常至深夜,乡人因而称其为抱朴之士,他遂以“抱朴子”为号。葛洪伯祖父葛玄曾师从炼丹家左慈学道,号葛仙公,以炼丹秘术传于弟子郑隐。葛洪16岁时,拜郑隐为师,读《孝经》《论语》《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因潜心向学,深得郑隐器重。郑隐的神仙、遁世思想对葛洪一生影响很大。葛洪曾受封为关内侯。晋惠帝时,葛洪南来,先隐居罗浮山,后来到广州。当时南海太守鲍靓对道术情有独钟,葛洪拜鲍靓为师,鲍靓还将女儿鲍姑许配给他。葛洪和鲍姑来到白云山炼丹、采药,筑台讲道,从事著述,遍植草药名木,为民治病。葛洪卒于东晋兴宁元年(36),一生著有《肘后备急方》《抱朴子》等名著。葛洪羽化后,他的弟子便与附近的乡民一道,在白云山麓修建了一座道观以祭祀他,称为“葛仙道馆”,这就是“白云仙馆”的前身。
到了明朝末年,清兵攻广州城时,葛仙道馆毁在战火之中。后来于清嘉庆年间重建道观,更名为“白云仙馆”,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吕祖)和“葛仙翁”葛洪,一度香火鼎盛。(www.xing528.com)
太平天国战乱时,“白云仙馆”再次被毁。到了光绪十五年(1889),由原来广州知名文人孔炽庭之子孔少唐(曾任刑部侍郎)重建道观,易名为“云泉仙馆”。白云山历来是文化人聚汇的地方,孔少唐常与当时的广州文人、地方官员在云泉仙馆举行酒会雅集。
这期间,广州富商、文化名人潘仕成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海山仙馆”,因盐业亏累终至破产,财产被抄没入官,馆园被拆料变卖。从此,海山仙馆石刻、丛帖散失于民间。孔少唐曾将一批海山仙馆石刻、丛帖从荔枝湾移至云泉仙馆保存,供文人和地方官员欣赏、研究。
及至日军侵华,云泉仙馆于广州沦陷后又被毁坏。抗战胜利后,仙馆于1946年再次修复,为文人墨客雅集之所,时任中山大学校长邹鲁题有石刻,保存至今。但是新中国成立前夕,道观又遭破坏,观中的海山仙馆的石刻、丛帖散失无存。新中国成立后,驻守此地的解放军协助寻找,1953年发现在云泉仙馆遗址周围山头用作铺路石,于是市文化部门将这批丛帖、刻石共400方,运回广州博物馆收藏。在“文革”时,这批丛帖、石刻半数被毁,现只存200多方,其中完好无损的仅78方。
1984年初,广州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道观,复名“白云仙馆”。山门石柱上刻有一联“香火千年祖庭瞻仰;白云四面仙客栖迟”。经过天井,进入大殿。门匾木刻“博爱 孙文(印)”,为孙中山手迹。门柱有一木联“从古白云多蒲涧;几番沧海又桑田”。殿柱也有一木联“白云初晴幽鸟相逐;流水今日明月前身”,题字落款为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白云仙馆重修后,初由麓湖公园管理。2015年1月,重归广州市道教协会管理。目前室内正在布置道教的殿堂,厅内挂有一副对联:“黄鹤楼头留圣迹;玉清殿内炼丹砂”,供奉吕祖和葛洪,还未正式向游人开放。
白云仙馆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它的一次次变化,不光是历代人的造化,还是大自然冥冥之中的安排。因为溪流,造了水库美湖;因为灵山,引来了仙迹道馆;因为胜景,而有讲不完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