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故事伍家花园与潘家花园的前世今生

广州故事伍家花园与潘家花园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潘家花园在涌的西边,伍家花园在涌的东边。时过两百多年,这一带虽然面貌大变,却仍留下伍家祠道、潘家祠道两条小街供知情者怀古。伍家花园因近万松岗,园内也种了不少松树,故称万松园。营造伍家花园的伍秉鉴及其子伍崇曜,是两代十三行巨商,均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他常在伍家花园与文人、画家雅集,谈诗论文。伍家花园在晚清时已衰落,但伍门尚有名画家伍懿庄。

广州故事伍家花园与潘家花园的前世今生

龚伯洪

伍家花园

在广州海珠区同福中路海珠区少年宫的西侧,有条叫“伍家祠道”的小巷。寻起源来,其名乃得于这里是伍家花园的一部分——伍家祠堂前的通道。

清代广州十三行巨商中的伍家与潘家,乃名动中外的富商,发迹后均看中珠江南岸的环境,分别在漱珠涌两边买地建园安居。潘家花园在涌的西边,伍家花园在涌的东边。时过两百多年,这一带虽然面貌大变,却仍留下伍家祠道、潘家祠道两条小街供知情者怀古。本文只说伍家花园。

嘉庆十二年(1807),十三行行商伍秉鉴买下西起漱珠涌、东邻海幢寺、南到万松岗(今同福中路南面高地)、北至珠江边那一大片土地,总面积达10公顷,建成一片园林建筑,人称伍家花园。伍家花园因近万松岗,园内也种了不少松树,故称万松园。伍秉鉴不忘故土,把故乡福建安海之名移来,把这一带命名为“安海乡”。

万松园整体布局以伍家祠堂——本源堂为中心,正厅可以筵开数十席,还有众多厅房。周围有魁星楼、宝纶楼、听涛楼、延晖楼、月波楼、拥书楼、南溪别墅、评花小榭、桐阴书屋、百株梅寿轩、藏春深处院等十多座建筑。本源堂前有一特大池塘,可供龙舟竞渡。一道石砌曲桥从岸边通到塘中的浮璧亭,塘边遍植垂杨。塘西侧有水道直通漱珠涌,故塘中活水长流。塘畔有一小山丘,名漱珠岗(本文的万松园、漱珠岗均非今之万松园、漱珠岗),登临其上可俯视珠江;岗上筑有水月宫,宫前有荷花池,每逢夏日荷香四溢。

万松园中还有一列小厅,为招待客人之所。园门附近置有一座名为“云头雨脚”(俗称“猛虎回头”)的太湖石。在民国日军侵占广州期间,日军曾掠去准备运回日本献给天皇,后因战败来不及运走,此石辗转归海幢寺所有,今尚安放于寺南水池边。

营造伍家花园的伍秉鉴及其子伍崇曜,是两代十三行巨商,均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伍秉鉴(1769—1843),又名敦元、惠诚、庆昌。明代崇祯初年,伍秉鉴的祖父伍灿廷自福建泉州安海乡来广州经商,开设元顺行商号,居于西关,入籍南海县;并迎其父伍符龙的骨殖来广东安葬,尊之为入粤始祖。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伍秉鉴之父伍国莹在广州创办怡和行(遗址在今仁济路怡和大街一带)。嘉庆六年(1801),伍秉鉴接手经营怡和行,六年后,跃居十三行行商第二位。嘉庆十九年(1814),伍秉鉴接任十三行总商。道光十三年(1833),伍秉鉴退居幕后,由其第三子崇曜接手怡和行及十三行总商。次年,伍家资产约有白银2600万两,被当时西方人誉为“天下第一富翁”。

伍崇曜(1810—1863),又名元薇,号紫垣,商号绍荣,12岁中秀才,其文才被当时广东学政翁方纲赏识,18岁受钦赐举人,但并未去考取过功名。37岁时被朝廷赏赐为即选道员、三品顶戴,40多岁时又因筹饷有功被赏戴花翎,加布政使衔二品顶戴。

伍崇曜是颇有争议的人物。清代光绪《广州府志》记伍崇曜于同治二年(1863)病逝于广州时,“省垣官吏及泰西官商咸往祭奠,有欷呼泣下者,其得人心如此”。但据《筹办洋务始末·咸丰朝》所记:“粤民佥以死一大汉奸为幸。”为什么有这样不同的反应呢?因为伍崇曜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一段参与外交活动历史,曾被舆论打上“勾结洋商、走私鸦片”的印记,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学者们才逐渐发表还其清白的资料。(www.xing528.com)

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记载:“没有一位广州行商与鸦片有关。他们无论用什么方式,都不愿意做这种事。”道光年间美国商人亨特在他的著作中亦说“没有一个行商愿意去干这种买卖”。但是,按照清代“保商制度”,作为十三行总商的伍秉鉴、伍崇曜父子,阻止不了外商走私鸦片,也应负上责任,所以他们先后被朝廷革去官衔并罚款。鸦片战争前,遇有发生民众与外商冲突事件,他们曾站在外商一方压制民众;遇有官府与外商冲突,他们多方设法缓和矛盾,充当调解人角色,因而虽引起群众不满,但得到官府和外商的赏识。而在鸦片战争爆发后,伍秉鉴父子在清朝官府与侵略军头子之间进行斡旋,参与谈判,还起过一定的作用。

伍秉鉴、伍崇曜都被朝廷封为一品荣禄大夫,成为有朝廷爵禄身份的商人。伍崇曜接任十三行总商后,秉承其父的宗旨,继续保持与外商的良好关系,因而成为历任两广总督倚重的排解百姓与洋人矛盾(“民夷不协”)的官绅。道光十九年(1839)钦差大臣林则徐入粤禁烟之初,曾召见伍崇曜,但他却为夹带鸦片的外国商船作不实的担保,因而被林则徐革去职衔,逮捕入狱。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进占广州要地,伍崇曜随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与侵略军头目、英国全权代表义律议和,签订了《广州和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伍崇曜奉两广总督叶名琛之命出面与侵略军讲和。叶名琛等被俘后,又是伍崇曜受官府之命与侵略军议和。耆英任两广总督办理战后对外交涉时,命伍崇曜为助手,朝廷委托他为“洋务委员”。所以把伍崇曜视为“汉奸”是不合事实的。

伍崇曜有相当的文化素养,他擅画梅花,著有《茶村诗话》等书。他常在伍家花园与文人、画家雅集,谈诗论文。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收集大批古籍,请名学者谭莹助其编校大型文献丛书,斥巨资,历时三十年刊刻了《楚庭耆旧遗诗》《岭南遗书》《粤十三家集》《舆地纪胜》等书籍。尤以《粤雅堂丛书》最为珍贵,包括唐代至清代共180种珍本图书,每书均附跋文,介绍出处及作者生平。

伍秉鉴、伍崇曜父子均做过不少公益善事,如资助接种牛痘,防止天花流行;捐资修筑水利工程等。

说回伍家花园,这里曾是粤剧中兴的孕育地,如今已少人知道了。

清咸丰四年(1854),粤剧(时称广府戏、广东大戏)名艺人李文茂率戏班艺人于广州北郊起义,后转战广西,建大成国,称“平靖王”,清朝官府随即在广东禁演粤剧,艺人四散。咸丰八、九年间(1858—1859),老艺人兰桂叔、华保叔不甘粤剧沉沦,利用富家家眷喜看粤剧之机,借用伍家花园开办培养粤剧接班人的庆上元童子班,培养出武生新华、小武崩牙启、丑生生鬼保等一批演员,均是同治光绪年间粤剧复兴时的佼佼者。光绪年间新华等集全行之力建起粤剧行会八和会馆,更标志着粤剧的中兴。

伍家花园在晚清时已衰落,但伍门尚有名画家伍懿庄。高剑父在居廉处学画时,曾到伍家细看大批古代书画名作,得益不少。民国初,广州市政府开辟南华、同福两条马路,从伍家花园中间穿过。20世纪40年代,伍家花园中的祠堂被军队占为军火库,不久后因军火爆炸引发大火,连烧了三昼夜,祠堂及附近建筑尽毁。到当代,只剩下“伍家祠道”街名供人们追忆,而伍家花园遗址中建起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海珠区少年宫,常有少年歌声缭绕。时人咏道:

伍家祠道剩街名,连垣宅畔听童声。

少年宫内新楼伟,谁唱沧桑一段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