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宜民市:血泪斑斑的历史

广州宜民市:血泪斑斑的历史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来这片地方被俗称为“移民市”,并被官府改名为“宜民市”,其背后蕴藏着一段血泪斑斑的历史。由于经营者多是迁移来的人,人们将这一带地方称为“移民市”。后来,清朝统治者为了掩饰其“界海”暴行,改“移”为“宜”,还在街口的门楼上方镶上刻着“宜民市”三个大字的石匾。20世纪20年代末,“宜民市”一带拆建为马路,定名为西华路。现在,刻着“宜民市”的石匾还陈列在广州市博物馆,而“移民市”的踪迹已无从寻觅。

广州宜民市:血泪斑斑的历史

杨光治

宜民市街匾

如今,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广州地区曾经有个宜民市。这个“市”不是行政区域,它位于今广州市荔湾区西华路东段一带地方,范围达几平方公里。

那里原是一片荒野,顺治四年(1647)清军袭占广州之后,在该地圈养军马和种植马鞭草。十来年后被居民开垦为种植园,种菜植桃,所以,该地至今还存在着桃源上街、桃源下街、桃源坊、洗马涌(驷马涌)等街名。后来这片地方被俗称为“移民市”,并被官府改名为“宜民市”,其背后蕴藏着一段血泪斑斑的历史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清朝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攻占并定都北京,很快就控制全国,但是东南沿海各省,仍不断爆发大大小小的反清复明的运动。尤其是广东潮州和福建闽南地区,反清义士与台湾郑成功联合起来,在南澳岛英勇抗清。邓恢、周玉为首的水上武装则在珠江口一带配合行动。(www.xing528.com)

为了对付这些反清力量,清廷推行了“界海清野”政策,于顺治十八年(1661)发布了“迁界令”,严禁船只进出,宣布“出界以违旨立杀”,同时下令从山东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必须全部迁入到界限范围以内五十里的地方去。为此,将沿海迫迁界内的房舍全部拆掉,田地禁止耕种,严禁出海捕鱼,制造出一条千里无人的海岸线,企图切断沿海民众与郑成功等抗清力量的联系。次年,清廷还特派科尔坤和介山两名大臣到广东勘察、划界,确定封锁线经今广州莲花山,下令莲花山以南的番禺南部,东莞、新安、香山(今中山市)、顺德和新宁(今台山市)等六县的沿海居民,在三日之内一律移迁去内地。命令一下,官兵如狼似虎,拆民舍、毁田园,还乘机掠夺,谁敢反抗,即被杀戮,导致黎民百姓呼天抢地,妻离子散,不少人在迁徙路上死亡。富饶的鱼米之乡,顿时变成惨不忍睹的人间地狱。

其中有一部分难民逃到今广州市的泮塘和西村一带,搭茅寮、木屋栖身,以捕鱼捞虾维持生计,并在比较靠近广州市中心的今西华路东段摆卖鱼虾、罾篓、桨橹等商品,逐渐发展成圩市。由于经营者多是迁移来的人,人们将这一带地方称为“移民市”。后来,清朝统治者为了掩饰其“界海”暴行,改“移”为“宜”,还在街口的门楼上方镶上刻着“宜民市”三个大字的石匾。

20世纪20年代末,“宜民市”一带拆建为马路,定名为西华路。但马路背后,仍聚集着凌乱不堪、大都是砖木结构的房舍,并形成百多条狭窄弯曲的街巷。外人一旦进入,如身陷迷宫。由于地势低洼和排水设施落后,还常常出现广州童谣所唱的“落雨大,水浸街”的窘境,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情况才获得改善。现在,刻着“宜民市”的石匾还陈列在广州市博物馆,而“移民市”的踪迹已无从寻觅。

今天在西华路已经找不到宜民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