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冼基:民主革命源头的探寻

冼基:民主革命源头的探寻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冼基得名于冼姓家族。冼基之名从此延续至今,唯一的变化,是又分为冼基东和冼基西。医师们何以会在冼基聚集?就在这年,孙文结束了东西药局的业务,后到檀香山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之后,他的名字逐渐响遍全中国,被称为“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广州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大本营,而中国民主革命史上的第一页,正是由孙中山从冼基开始书写的。

冼基:民主革命源头的探寻

饶原生

冼基社区

广州西关的路名街名常见“基”“围”字样,皆因唐代以前的西关基本上属于浅海区,宋代以后才陆续发育成河滩与湿地,这些地域被不断开发,才有了连片的住宅群以及街巷。进入明清,西关一带农田与村落仍占很大面积,当地农民便筑起了不少堤围,用以防洪排涝。后来,店铺沿街建立,街巷往往就在基围的基础上建了起来。根据所聚居的不同族群宗亲情况,地名常会以姓氏开头,除了冼基,还有黎家基、曹基、陈基这些由宗亲扎堆而来的街名,与人们熟知的“王村”“周庄”等命名的原因差不多。

不在大,有名人则名。比如说:冼基。

冼基出过什么名人?这个问题,有可能难倒不少街坊。

沿十八甫南从北往南一路走,可在西侧方向寻到冼基街口。位处十八甫南和康王路之间的这一条麻石街,排着两列建于清末民初的老式建筑:雕花矮脚门、趟栊和大木门的青砖房,是清末的竹筒屋;罗马柱西式小洋房,则是成形于民初的建筑代表作。这些建筑不少已融为一体:一楼是清代的竹筒屋格局,二三楼是在此基础上加建的民国小洋房,西洋构件及装饰与外墙麻石基脚、石门套、趟栊门相结合,是活生生的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

冼基得名于冼姓家族。所牵涉的第一位名人叫冼懋章,明朝万历年间官至江西布政司参政。清代黄佛颐编纂《广州城坊志》记述“冼基”,第一句就是“广州城西冼基,为参政懋章公故居”,可证这位参政大人是明清年代的名人,只是时间磨洗了人们的许多记忆而已。既称“冼基”,实际上就是冼姓人家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

冼基的冼姓人家本来生活得好好的,后来却因清初“两王入粤”而遭遇很大变故。那年西关惨遭清兵血腥屠杀,冼基亦被层层包围,冼姓街坊无路可逃,多数躲藏在六脉渠中。不料天下了大雨,渠水暴涨,冼姓街坊或被渠水溺死,或出渠后马上被清兵杀掉,血水把周围的涌水都染红了。据记载,仅冼懋章一族被屠杀者,就至少有二三百人。

冼姓后人今天还有没有?笔者就读于冼基东小学,记忆中,学校里确实有一位冼老师,并且就住在冼基西某号。冼老师与冼懋章族人会不会有关系呢?苦于现已寻不到其本人,暂且留下一个待解的谜吧。又据记载,“冼基土地神最灵,或谓冼氏死难子孙殁后,仍为地主,世守兹土”(载《雀南冼氏宗谱》)。曾有人认为该街居民经清兵屠戮后已不是单一的冼姓,于是抹去原来街名,改题石匾“跃龙里”。殊不料这一改名,“即闻彻夜鬼哭,声震通衢”,待重新题上“冼基”二字,遂又回复原来的安静。冼基之名从此延续至今,唯一的变化,是又分为冼基东和冼基西。

至清末民初,冼基已发展为名气很大的“中医街”。由此,又要引出冼基的名人们——罗培初、刘赤选、卢世贤、谢培初、刘苏民、罗铭初、黎兆荣、余藻芬、容象仪等,皆为20世纪30年代在冼基开馆的名中医。医师们何以会在冼基聚集?这要追溯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一口通商”政策催生了被称为“天子南库”的十三行,十三行行商集中于西至杉木栏路、东至仁济路、北至十三行路、南至珠江岸边的一片区域,正如今天兴旺的社区不能没有医院一样,众多世界富豪级的行商肯定少不了求医问药的迫切需求。冼基紧挨着杉木栏,地缘之利,正好吸引着医师们凭本事来此开业赚钱。(www.xing528.com)

清咸丰六年(1856),一场大火把十三行里里外外连片烧了个精光。不过,已形成气候的冼基“中医街”,口碑在外,愈做愈旺。直至日军侵华,战火才毁了其医脉传承的元气,在冼基开馆的医师纷纷逃难外迁。待到抗战胜利,广州光复后,原在冼基开业的部分医师,选择了旁边的抗日路(今和平路)继续执业,造就了新生的另一“中医街”。

时光匆匆流逝,会抹平许多记忆。如果说,前述名人之有名,仅局限于其所处年代,那么,接下来提到的这位,则是“说破英雄惊煞人”。光绪十九年(1893),冼基开设了一家“东西药局”,报纸上为此打出广告道:“敬启者。本局敦请大医师孙逸仙来省济世,旧岁底因事返迩度年,今已由澳回省,谨择于月之初十日开办。所有赠医出矫规定,一律如前。每日十点钟至十二点钟在局赠诊,不受分文,以惠贫乏。……先生素以济民利物为心,若有意外与夫难产、服毒等症,报明危急,无论贫富俱可立时邀至,设法施救。幸毋观望,以免贻误。”

当年冼基的这位新来客,名叫孙文,字逸仙,后来大家都尊称他为孙中山先生。之前,他曾就读于广州的南华医学堂。以后,他以考试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香港丽雅英文医学书院,然后到了澳门行医,再然后就到广州来了。开东西药局时他请到了名医尹文楷加盟,号称“杏林双帜”。孙文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遇有急症,不论贫富,随叫随诊。医人的同时,他更关心医国,常与爱国义士郑士良、陆皓东、尢列、陈少白等爱国志士聚在一起议论时政。治病救人的同时,他更致力于寻觅救国良方。

在东西药局行医交友的日子里,孙中山完成了一个宏大文案构思。光绪十四年(1894)初,他在广州的朋友发现他失踪了,原来是躲回乡下写作去了。他要撰写的,是八千言的《上李鸿章书》。完稿后他马上赴京找门路,希望能与中堂大人见上一面,把心目中的救国药方尽情阐述。他构思的药方要点,是建议学习西方先进经验,认为欧洲之所以富强,在于“人能尽其事,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无奈的是,李鸿章没空闲跟他见面。热面孔贴了个冷屁股,孙“文”只好转型孙“武”,搞武装斗争去了。

就在这年,孙文结束了东西药局的业务,后到檀香山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之后,他的名字逐渐响遍全中国,被称为“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留下了很多足迹,更把足迹深深地印在冼基。广州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大本营,而中国民主革命史上的第一页,正是由孙中山从冼基开始书写的。东西药局旧址意义如此重大,今人又该如何寻找?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日子里,笔者随南方电视台(今广东广播电视台)一个摄制组来到冼基,寻寻觅觅。来前知晓,经文史工作者多方努力,已找到两个最有可能性的“疑似旧址”:一处是冼基东33号及33号之一、之二、之三,另一处是相隔不远的冼基西15号。

寻到冼基东33号,里边正在施工。问施工者,对方完全不明白笔者所提问题。继续走到冼基西15号,见门口摆放着有关孙中山与广州的宣传单张。得来全不费工夫?叩门相问,现住者表示,入住后没多久就听说东西药局的事了,所以主动在家门口做些宣传,希望能等到挂牌确认的那一天。两户人家重视程度不一样,不等于就可以辨清彼此。确证难度还是非常大,东西药局事实上只存在了一年,除了落款处标有“冼基东西药局谨启”的刊于1893年的《中西日报》广告,还缺乏更详尽的相关史料。

冼基的东西药局本应在海内外具有巨大知名度,但这处历史遗址因为确证不了,也只好继续隐身于市井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