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励夫
荔湾湖公园
泮塘地处荔湾区龙津西路与荔湾湖公园之间,包括泮塘首约至五约,也包括仁威古庙附近一带。古时原名“半塘”,其名得自地理景观。这里(包括荔湾湖)原为珠江长年冲积而成的沼泽地,地势低洼,河汊纵横;先民(其中多疍民)利用自然地利,筑围开塘,在堤基种荔枝、龙眼,在水塘养鱼或种莲、菱之类,形成荔基莲塘,半塘半基(或半塘半溪),于是人们称此地为“半塘”。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有云:“刘王花坞,乃刘氏华林园,又名西御苑,在郡治六里,名泮塘,有桃梅莲菱之属”。可见宋代已有“泮塘”之称。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记云:“又五里有荔枝湾,伪南汉昌华故苑显德园在焉……其在半塘者有花坞,有华林园,皆南汉故迹……人家多种菱、荷、茨、芹之属。”清末朱次琦有五言诗《半塘晚步》一首,写他在晚饭后拖着木屐漫步半塘所见所感,中有“随意曳幽屐”“爽气生两腋”,“半塘疍人家,相呼看鸡栅”之句,可见当时城郊半塘的乡野风貌。在很长的时期内,半塘、泮塘并用;直到现代,才固定称“泮塘”。
“半塘”何以改称“泮塘”?原来这个“泮”字大有来头。《诗经·鲁颂》中有《泮水》一诗,首句云:“思乐泮水”。朱熹注云:“泮水,泮宫之水也。诸侯之学,乡射之宫,谓之泮宫,其东西南方有水,形如半璧,以其半于辟雍,故曰泮水,而宫亦以名也。”按西周礼制,天子(中央)办的大学叫辟雍,其四周环水;而诸侯(地方)办的大学叫泮宫,其宫前的水池只能是辟雍之半,故名。入泮宫读书叫“入泮”。科举时代,入泮者须具秀才资格,是很荣耀的事,有望考取功名。半塘父老当然希望本地有更多人入泮。“泮”字有此渊源,而“泮”即“半水”,既副半塘“一半是水”的原貌,又比“半塘”具有较深的文化涵义,且寓意吉祥,因而为人们乐于接受,这样,“泮塘”逐渐代替“半塘”,就很自然了。
古泮塘以郊野风光称胜,“白荷红荔半塘西”,是一幅绝美的水乡风景画,引致诗人吟咏。如《羊城竹枝词》有句云:“泮塘夏日荔枝红,万树虬珠映水浓。消得绿天亭一角,乱蝉声扬藕花风”,“水曲云垂路几叉,半塘塘外是侬家”,“最好生涯住泮塘,年年种藕胜耕桑”。(www.xing528.com)
近百年来,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泮塘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泮塘盛产莲藕、马蹄(荸荠)、慈菇、菱角、茭笋,称“泮塘五秀”,今已式微,只剩近荔湾湖边一角,仍有荷花可赏。现泮塘已无塘——1958年开挖荔湾湖,塘变成了湖。其余陆地多为民居和商铺。乡野之趣虽然消失,但泮塘景貌远胜从前。
泮塘和荔湾湖公园连成一片,是荔湾区也是广州市的一大景点,经多年建设、整治,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每逢节假日,游人如鲫,尤其五月端阳,龙船鼓响,龙舟出动,万人争睹,热闹非常。
泮塘古迹,第一数仁威庙。始建于宋代而曾被冷落、破旧的仁威庙,经重修开放后,香火旺盛,特别是三月三北帝诞,庙会民俗吸引众多游人。仁威庙附近,近年新辟一条马路——泮塘路,两旁西关特色小食店铺林立,建起了“美食园”,更增此地繁荣。
泮塘的另一处胜景,是位于荔湾湖畔的泮溪酒家。泮溪酒家1947年私人开设,1958年转国营,经大规模改造,成为著名的园林酒家,门额“泮溪酒家”为当年广州市市长朱光手题。“泮溪”乃取自本地地名“泮塘”,一说当时附近有五条小溪,其中一条叫“泮溪”,因以为名。近年泮溪酒家转由港商饮食集团经营,装修一新,雅致舒适,园林悦目,临窗品茗,可饱览湖光,并可乘船游湖,兼具饮食和游览之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