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伯洪
清末的长寿寺
离六堂前坐具空,低回前事说交讧。
蹲檐怪鸟穿花珰,穴壑修蛇出水筒。
瘴海余生惊噩梦,荒涂残劫换西风。
纷纷志乘无公道,缔造缘何削此翁?
此诗作者是清代名士、曾主持过粤秀书院教务的杭世骏。他为长寿寺创寺住持大汕鸣不平,问地方志编者为何不记下其缔造长寿寺之功。
广州市长寿路的得名缘自长寿寺,其创寺要从大汕说起。
大汕(1633—1705),又称石濂、石莲,诨名石头陀、石和尚。俗家姓徐,江西九江(一说江苏吴县)人。他生于明代崇祯六年(1633),明亡后出家为僧。他自小聪明好学,青年时已通晓星象律历、理数,还擅诗画。康熙初年,他来到广州,自称是佛教曹洞宗觉浪和尚的传人,故得屈大均等学者与之诗画相交,并建议他留在广州发展。大汕看中广州西门外的长寿庵,便巴结上平南王尚可喜,要把长寿庵改建为长寿寺。平南王正想以建寺收买民心,遂拨款支持大汕。
大汕和尚
长寿庵原乃明代广东巡按御史沈正隆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所建,当时南海县令刘廷元拨出43亩田作香火田。经明末清初战乱后庵已残破,正好让大汕改建长寿寺。于是,大汕当上住持,大兴土木,建殿堂精舍,置假山怪石,植奇花异卉,并挖大池通珠江水,池畔种上荔枝、龙眼等果树,气象一新。寺中除大殿外,最精美的是离六堂,还有绘空阁、半帆堂等建筑,大汕常招文士到此吟诗作画。江南名士王士祯《香祖笔记》记下广州长寿寺之胜。当时咏长寿寺的名句有“红楼映海三更月,石秩通江两度潮”,“爱此招提石,铿如哀玉弹。晴天起云雾,远势出峰峦。地上潮新长,窗中藓故寒。悠然谢袍笏,一日百回看”。于此可知其盛。大汕因此交游更广,乃至远赴异国。(www.xing528.com)
一日,大汕与好友曾灿雅聚于离六堂,见到一位从安南(今越南)归国的友人,说及安南国王信佛,欲结交中国名僧,大汕遂起远赴安南之心。康熙三十四年(1695),大汕、曾灿随友人到达安南顺化,正值当地天旱,百姓亟盼下雨。大汕熟知天文气象,夜观天象之后,预知未来几天内会降雨,第二天便在寓所外挂起长布条,上书“石头陀甘霖出卖”,顿时全城轰动。国王闻讯,遂礼聘大汕入宫,诚请他作法求雨。大汕命人搭起高台,兴坛作法,三天后果然天降大雨。国王大喜,重赏之余,尊称大汕为圣僧。大汕为进一步打动国王,提出在水中央绝食七天为安南人消灾祈福,国王喜出望外,连声叫好。于是,在王宫大池塘中间设一木筏,大汕胸前挂上一大串珠,坐于木筏之上,七天不食。七天后大汕上岸,仍神采飞扬,于是安南人称他为“活佛”。
据说这次是大汕使奸,其“绝食”的奥秘在于挂于胸前的珠串。那珠串乃用牛肉粒伴药饵制成,他每天深夜吃“珠”以疗饥,故仍能精神奕奕。
接着,大汕又在安南开坛说法。由于他博学多才,说法整合了佛道儒三教之理,与治国之道亦合拍,故大得国王欢心,封他为“国师”。他回国时国王赐赠无数金银珠宝。
大汕回广州后,不但再扩建长寿寺,还重修白云山的弥勒寺、捐资给清远峡山寺、扩建澳门普济禅院,还印行自己写的《海外纪事》。
但是,大汕太过张扬,得罪了权贵,终于被对头攻击,说他作诗不避妇人春思缠绵,饮食不避荤腥,是个“酒色僧人”;又说他的《海外纪事》错漏百出,“入世有伤国体,出世有碍法门”,把他告到官府。最主要的是此时他的靠山平南王已倒台,最终被广东按察史许嗣兴判罪。康熙四十四年(1705),大汕被杖押回原籍。此时他已年过七旬,怎受得风霜之苦?结果逝世于途中。由于大汕被官府定罪,令官修的地方志书也不提他创建长寿寺等功绩,所以后来名士杭世骏才为此写诗叹息。
大汕离开长寿寺后,该寺由盛转衰。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两广总督认为长寿寺僧人不守清规,下令拆毁,寺地变卖为民居与商铺。广州玉器行会买下两块长寿寺地产,镇宝堂、诚福堂、杨裕堂、成章堂、裕兴堂、崇礼堂六大堂口办起玉器圩,后来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珠宝玉器商场。
长寿寺范围变为民居商铺后,这一带街巷名为七甫水脚、华光庙前街、长寿新街、福星街、永兴大街、永华坊等。民国成立后开马路时,这些街巷拆建成长寿东路、长寿西路。
在长寿寺旧址兴建的乐善戏院也值得一提。乐善戏院创建者是谁已无可考,只知它建于拆寺不久后,成为西关最大的演大戏(粤剧)场所,后来是可与海珠大戏院媲美的全市最著名的戏院。清末时,该戏院的座位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前座为男座,女座分居两侧,只有包厢可以男女同座。楼上两边分别为男座、女座。座位背后都有一条木板,可放茶盅。民国时,乐善戏院常有筹款之举,平时有很多省港名班在此演出。
乐善戏院到20世纪60年代初仍是广州有名的戏院。“文化大革命”初期,戏院被废置。1970年,由于戏院残破,又缺乏维修资金,由房地产管理局收回,改作利群旧物商场,一代名戏院从此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