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丛桂坊:文士荣誉后与剧艺结合

广州丛桂坊:文士荣誉后与剧艺结合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丛桂里的得名,就是因为住在这里的文人屡得功名——桂树丛生。还改他们所住的街巷名“丛桂里”。后来,又改名“丛桂坊”,坊侧的巷改名“尚贤里”,以示乡人表彰之意。丛桂坊果然是知名文士辈出。丛桂坊南有志喜桥,可望见湛露巷,所以民间又有“丛桂有坊含湛露”之语。时移世易,今日的丛桂路只是远离江边的一般马路,但其西北的恩宁路上,已兴建起独具特色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是吸引游人之地。

广州丛桂坊:文士荣誉后与剧艺结合

龚伯洪

丛桂路

恩宁路中段有一条向南直通黄沙大道的丛桂路。丛桂路初名丛桂里,后名丛桂坊,民国开马路时名丛桂路。

何谓“丛桂”?据说古代某人上京会试做梦,梦到在月宫折取桂树的枝,醒后果然高中,此事传开,遂称考取功名为“蟾宫折桂”。民间说书人“讲古”时说,明代广东伦文叙与湖广柳先开在皇帝殿试时吟诗,柳先开先吟道:

读尽九州天下赋,吟通四海五湖诗。

月中丹桂连根拔,不许旁人折半枝。

岂料伦文叙随后吟道:

潜心奋志上天台,看见嫦娥把桂栽。

偶遇广寒宫未闭,故将明月抱回来。

皇帝哈哈大笑道:“伦卿家整个月宫已取,柳卿家如何折桂?”于是伦文叙高中状元。

此说当然不是史实,但于此知道民间普遍认识到折桂就是得到功名。丛桂里的得名,就是因为住在这里的文人屡得功名——桂树丛生。最初得名于南宋嘉泰二年(1202)。住在这里的刘镇(大哥)、刘荣(二哥)、刘铎(三弟)均考中进士,于是乡人皆赞刘氏兄弟“兰桂腾芳”,后来刘镇的三个儿子也先后考取功名,地方官撰联赞之:“三子尽黄甲;一门无白丁。”还改他们所住的街巷名“丛桂里”。后来,又改名“丛桂坊”,坊侧的巷改名“尚贤里”,以示乡人表彰之意。

丛桂坊果然是知名文士辈出。最著名的是清初诗人梁佩兰,在此建宅取名“六莹堂”。“六莹”本是梁佩兰收藏古琴,在家中经济困难时,不得已典当到当铺中,以解燃眉之急。十多年后的一个乞巧节(七月初七),他才得以赎回,后来写诗记及此事。诗云:

银烛生花月入弦,小星双渡大河前。

箫声谙得红楼语,琴曲欣逢白雪篇。

今夜忽然还太古元音终是属高贤。

欢情似作离情倍,莫恨西风动隔年。

梁佩兰(1630—1705),字芝五,号药亭,晚号郁洲。清初诗坛“岭南三大家”之一(另两位是屈大均、陈恭尹),不但在广州是诗坛盟主,在京城也曾居盟主之位。其先祖居于芳村海北西浦上村,后迁广州。梁佩兰18岁时目睹清兵施虐,心中满怀激愤,写成长诗讽刺清军。他自称是抗清志士、名诗人陈邦彦的私淑弟子,陈牺牲后他有诗深情悼念。其后一度出家为僧。清朝统治在广东初定后,他只好面对现实,还俗考取功名以光耀门楣。他26岁中举,但到近60岁才中进士。中年时他虽居于丛桂坊,但其足迹遍及京师、齐、鲁、吴、越,于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中大开眼界,诗艺随之大进。(www.xing528.com)

康熙二十一年(1682)、二十四年(1685),年过五十的梁佩兰两次在京师组织诗社,与当地宗师朱彝尊共同主事,更令他蜚声遐迩,成为公认的诗坛大师。朝中宰辅纳兰明珠之子、著名词家纳兰性德(容若),因慕梁佩兰之名而写信邀他共同选编词集。只是不久后因纳兰去世而未成事实。

梁佩兰与明朝遗民也有交流,与屈大均、陈恭尹(陈邦彦之子)是密切的诗友,与外省一些遗民诗人亦有交情。

梁佩兰居于丛桂坊时曾组织白莲诗社。中进士后在翰林院当了几个月官便回广州,不久后居于仙湖畔(今起义路仙湖街)长达14年。其间曾在光孝寺重开白莲诗社,社员有数百人,推举他做盟主,每次诗会皆由他点评优劣。

梁佩兰作品集《六莹堂集》颇有影响。其论诗的观点一是有感而发、自抒性情,二是转益多师、增加学识。他的诗作可见其理论。其诗继承了岭南先贤的雄直诗风,早期诗作才气纵横、锋芒逼人;中年诗作意境开阔、亢爽雄健;晚年诗作俊逸闲适、精雕细琢

陈恭尹在《六莹堂集序》中把自己与屈大均、梁佩兰的诗作比喻为:屈诗如“味醇而冽”的“江河之水”,梁诗如“味洁而旨”的“瀑布之水”,自己的诗如“味澹而永”的“幽涧之水”。自清代至民国,诗评家皆认为他们三人都自成一家,在清初引领着岭南诗坛,对后世文学发展都有影响,故后世称他们为清初诗坛“岭南三大家”。

梁佩兰的散文也有盛誉。其论及文章的观点是:师法古今百家、师法自然、师法社会,化为自己胸中的学问,写成文章要能体现性情和见解。他说:“文,欲其静以正也,又欲其奥以博也。静以正,则其体严;奥以博,则其用广。”(《杨大山文集序》)这就是说:文章应力求气格闲雅纯正,内涵博大渊深,才能结构严正、功用广远。

在梁佩兰迁出后,仍陆续有知名的文士居于丛桂坊。如乾隆进士苏耘村,著有《丛桂山房集》。还有乾隆举人新会人钟启韶及诗人徐小山,钟启韶有诗寄徐小山道:

君家桥北我桥东,病首支离讶许同。

黄叶碧苔吟海口,白云明月想樵风。

心悬酒榼酬诗兴,梦约烟波事钓筒。

相望深蟾耿良夜,露华和在桂花丛。

丛桂坊南有志喜桥,可望见湛露巷,所以民间又有“丛桂有坊含湛露”之语。站在志喜桥上,可观赏珠江景色。清代诗人蔡士尧曾作诗咏志喜桥道:

描金钿盒手中携,来问桥东与桥西。

桥西月色珠江好,桥东山景白云齐。

清代嘉庆年间,文士黄理问曾在丛桂坊置一别业,名士刘华东为其题匾曰“帆影楼”。由此可见,嘉庆年间这里仍住着知名文士,在此街还可望见帆影波光等珠江景色。

时移世易,今日的丛桂路只是远离江边的一般马路,但其西北的恩宁路上,已兴建起独具特色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是吸引游人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