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观音楼:满族家庙与光塔街的故事

广州观音楼:满族家庙与光塔街的故事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光塔街以北为汉军八旗的地区。观音楼就坐落在旗人区的核心部位。“观音楼”,顾名思义与朝拜观音有关。如今已荡然无存了,因此今天的“观音楼”成了广州满族人唯一的“家庙”。观音楼成今日模样,乃是1935年重修后的面貌。观音楼原属八旗旗产,辛亥革命后作为公产处理。目前广州尚存的满族文化遗址,仅余观音楼、光塔路的满族小学和麓湖之滨满族墓园3处。

广州观音楼:满族家庙与光塔街的故事

嘉祥

妙吉祥宝

在广州老城区海珠中路与惠福西路交界处,有一幢旧式的三层骑楼老房子(海珠中路123号),门首镶嵌“妙吉祥室”的石刻额匾。过路人对室名大惑不解,只有老街坊和广州满族人知晓。斯楼俗称“观音楼”,是“广州市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办公地,也是广州满族人学习、活动、进行学术交流,以及为族胞办实事的地方。近年还辟为“广州满族文化陈列馆”,供广大市民免费参观。

清兵入关时,满洲、汉军、蒙古三族的八旗兵共14万,其中满人不足6万,前驱者其实是入关后陆续收编并统称绿营的前明降卒。1650年,尚可喜平广东,所部为绿营兵7000名及其嫡系天助兵3000名,都是汉人。广东既克,绿营兵分驻省内各地,天助兵随尚可喜驻广州。后来“三藩之乱”平息,清廷于康熙二十年(1681)裁撤天助兵,另从北京调汉军八旗兵3000名驻广州——这支部队,跟天助兵一样,也全是辽东籍汉人,盖因其时天下尚未大定,满洲八旗不敷调度故也。迨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清廷在广州驻军方面又有一次动作——裁撤原驻汉军八旗兵一半,再从京津地区调来1500名满洲八旗兵携眷入粤填补空额。他们便是广州满族居民的直接先祖了。

当年满洲八旗的驻防地及居住区,西自西门城墙(今人民中路)起,东至四牌楼(今解放中路)街中心止,南自大德街(今大德路)归德门城墙起,北至光塔街(今光塔路)街中心止。光塔街以北为汉军八旗的地区。观音楼就坐落在旗人区的核心部位。

满族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满族祖先曾有萨满教的信仰,后大多信仰佛教;广州满族人基本上笃信观音。“观音楼”,顾名思义与朝拜观音有关。斯楼曾有鎏金木观音像一尊,毁于“文化大革命”,今复制重置。据《重建妙吉祥室碑记》中所记“乃有清尚藩入粤所载南来四像之一”之文录,鎏金木观音像应为尚可喜于顺治七年(1650)秋末攻克广州时携来之物,平南王镇粤初期,由他的拍档靖南王在仁王寺故址上新建梦觉庵。梦觉庵的前身仁王寺,始建于唐代,毁于明末。当年的梦觉庵占地甚广,主体建筑在今海珠中路尚果里一带;鎏金木观音像当年可能供奉于此庵,与观音楼现址几乎相邻。(www.xing528.com)

观音楼初名“万善宫”,咸丰年间改称“万善禅院”,后经历次兴衰,兹址未变。鎏金木观音像移奉于此,应在咸丰年间前后。全国各地的满族,只有广州的满族人设有宗祠,这是由于长期杂居于汉族中所受到的文化影响所致。与汉族祠堂以一姓建一祠不同的是,广州满族宗祠则是一个旗联合建一祠,共8间,其所在地是:镶黄旗大德路,正白旗麻行街,正黄旗白薇街,正红旗西濠街,镶白旗大市街,正蓝旗大利巷,镶红旗光塔街,镶蓝旗白沙巷。如今已荡然无存了,因此今天的“观音楼”成了广州满族人唯一的“家庙”。

观音楼成今日模样,乃是1935年重修后的面貌。其间又以民国的旗产诉讼一案,最为轰动。观音楼原属八旗旗产,辛亥革命后作为公产处理。后来所雇主持香火的僧人借承投公产及清理庙宇之机浑水摸鱼,竟然擅自办理转移手续,据为私人所有;因而激起广大满族人的公愤,诉诸法律,结果经法庭判处:观音楼产权归广州满族人集体所有,1935年重修后遂改名“妙吉祥室”。

“妙吉祥”一词,颇令人费解,不过说来挺有意思。1635年皇太极将后金的女真人族名改叫“满珠”,后改作“满洲”。根据乾隆钦定的《满洲源流考》记载:“以国书考之,满洲本作满珠。我朝光启东土,每岁西藏献丹书,皆称曼珠师利大皇帝。曼珠,华言(注:即汉语)妙吉祥也。”清顺治九年(1652)西藏五世达赖喇嘛觐京时所献丹书中的“曼珠”与“满珠”同音,语出藏传佛教,汉译“妙吉祥”,谓“满洲”是也。“妙吉祥”其实就是“满族”之别称,“妙吉祥室”乃“满族之家”之谓也。

目前广州尚存的满族文化遗址,仅余观音楼、光塔路的满族小学(原镶红旗宗祠遗址)和麓湖之滨满族墓园3处。除此之外。人们只能偶见惠福西路仙邻巷、白薇街一些陈旧破败的民居“旗下屋”,依稀从“将军东”“八旗二马路”“鞑子巷”等一些地名中,和羊城各处举目可见的仿旧复制的美丽“满洲窗”上,隐约猜到百年前的历史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