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遐
石公祠直街
清代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后,为了加强对广东的治理,康熙帝将颇有政绩的石琳擢升为两广总督,治理岭南地区。石琳,字琅公,是满族正白旗人,为清开国元勋之后人,先后任职山东、河南、浙江、湖南、云南等地,为官颇有德政。据说石琳在任河南按察使时,正值清政府平三藩之乱的时候,八旗兵纷纷南征。途经开封时,正是秋麦生长季节,石琳为当地百姓着想,与各路统兵将领交涉,并亲自到郊外设帐监督,直至大兵离境,使得老百姓的庄稼免遭破坏,当地的老百姓深感其德。
石琳到广东后,勤政爱民,在民间有“石佛”之美誉,在他到广东的第七年,广东地区发生灾荒,而广西的粮商却不肯将粮食运往广东,企图囤积居奇,等待时机图谋暴利。面对这种局面,石琳一方面利用自己的总督身份,劝说广西的粮商们应以大义为重,将粮食运往灾区,缓解灾区困难;另一方面,也注意维护粮商们的利益,积极组织两广间的物资交流,以广东的盐交换广西的米,使得广东的粮荒很快得到了缓解。与此同时,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在广州城内设置救灾的粥厂,赈济灾民。(www.xing528.com)
有一年西江水暴涨,珠江下游堤坝岌岌可危,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溃堤现象。在这危急关头,石琳亲自带队到抗洪第一线,冒着狂风暴雨,率领官民抗洪救灾,度过了抗洪抢险的最艰难时刻,珠江堤坝终于保住了,城内百姓免遭了洪水之灾,民间传说这是因为石琳亲自参与抗洪,感动了神仙,神仙暗中护卫的结果。
石琳在广东主政期间,听人说有很多孤儿没人收养,他亲自上街察看,感到这确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于是创办了专门收养孤儿的育婴堂,这是广东历史上的第一间育婴堂。这间育婴堂当初设于西关的第十甫,后来迁到东山,现在东华东路的百子街等街名就与此有关。
石琳为广东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受到朝廷的褒奖。康熙四十一年(1702),石琳在任期内得病,康熙帝派专人问医送药,他病逝后又遣官祭拜。广州人民在他出殡的那天,“百姓哭巷,罢市往奠”,此后又有不少百姓自愿在家里设置灵堂拜祭。为纪念这位为百姓做过好事的官员,广州人择地建石公祠。遗憾的是,这座石公祠在鸦片战争期间被英军炮火烧毁,但石公祠直街作为一条街名却一直保留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