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表现】
灌注桩成桩后,桩身混凝土局部夹有泥浆,严重的可能导致断桩。
【规范规定】
6.3.30 灌注水下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应满足下列要求:
2 应有足够的混凝土储备量,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灌注面以下不应少于0.8m;
3 导管埋入混凝土深度宜为2~6m。严禁将导管提出混凝土灌注面,并应控制提拔导管速度,应有专人测量导管埋深及管内外混凝土灌注面的高差,填写水下混凝土灌注记录。
【原因分析】
(1)初灌量不够,造成埋管深度太小,或者导管根本没有埋进混凝土。
(2)灌注过程中,拔管长度控制不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www.xing528.com)
(3)清孔时孔内悬浮的沙砾太多,灌注混凝土时沙砾回落到混凝土表面,形成沉积砂层,阻碍混凝土的正常上升,当混凝土冲破沉积砂层时,部分沙砾及浮渣被包入混凝土内。
(4)混凝土初凝和终凝时间太短,使孔内混凝土过早结块,造成桩身混凝土夹渣。
【防治措施】
(1)导管的埋置深度宜控制在2~6m之间,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应该有专人负责指挥拔管。单桩混凝土灌注时间控制在1.5倍混凝土初凝时间内。
(2)夹渣处理方法:可采取注浆补强法,处理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夹渣的侧面和深度,最好采用高压旋喷水力切割的方法将桩身夹泥的部分剔除,然后再压住高强度的水泥浆进行桩身补强。断桩处理方法:
1)注浆法。注浆处理法较为常见,当断桩位置较深,且断桩处所承受的弯矩不大时,可以采取注浆的方法,注浆是沿桩身钻探孔,探明断桩的位置,然后钻进浆孔、出浆孔(可以结合使用探孔),钻好孔之后使用高压水枪冲洗孔中的杂质,然后注浆加固。
2)接桩法。接桩法就是根据半截桩混凝土位于地下水位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若位于地下水位之上,可采取人工开挖的方法,挖至断桩处,凿毛处理后,重新灌注到设计标高。若位于地下水位之下,可采取降水的方法先降低地下水位,当水位降低后可以开挖至断桩处,凿毛处理后,重新灌注至设计标高,若无法采取降水,或者断面距离设计标高较长,可采取桩芯凿井的方法。
3)消灭法。消灭法就是使用冲击钻将已经灌注的混凝土破坏,再重新灌注的方法。该法可保证桩的质量,但是成本高、周期长,应慎重采用。
4)补桩法。断桩事故难以处理时,通过经济分析可以使用补桩法,但是使用该法应征得设计单位、业主的同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