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见问题: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承载力检测不合格解析

常见问题: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承载力检测不合格解析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桩基施工结束后,检测桩基的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规定的承载力要求。表3.2.5 休止时间3.3.4 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采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进行承载力验收检测。设计部门对桩基承载力的设计值过高。5)承载力验收检测时适量选择完整性检测中判定的三类桩。扩大的承载力检测数量不应少于前一批检测数量。扩大检测的结果应评定,若扩大检测的承载力结果仍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应由设计单位提出处理意见。

常见问题: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承载力检测不合格解析

【问题表现】

桩基施工结束后,检测桩基的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规定的承载力要求。

【规范规定】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

5.3.3 施工结束后,应做承载力检验及桩体质量检验(图1-5、图1-6)。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

3.2.5 基桩检测开始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3 承载力检测前的休止时间,除应符合本条第2款规定外,当无成熟的地区经验时,尚不应少于表3.2.5规定的时间。

3.2.5 休止时间

978-7-111-52371-0-Chapter01-6.jpg

3.3.4 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采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进行承载力验收检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同一条件下桩基分项工程总桩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当总桩数小于50根时,检测数量不应少于2根。

1 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桩基;

2 施工前未按本规范第3.3.1条进行单桩静载试验的工程;

3 施工前进行了单桩静载试验,但施工过程中变更了工艺参数或施工质量出现了异常;

4 地基条件复杂、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

5 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

6 施工过程中产生挤土上浮或偏位的群桩。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6.2.3 成孔的控制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摩擦型桩:摩擦桩应以设计桩长控制成孔深度;端承摩擦桩必须保证设计桩长及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当采用锤击沉管法成孔时,桩管入土深度控制应以标高为主,以贯入度控制为辅。

2 端承型桩:当采用钻(冲),挖掘成孔时,必须保证桩端进入持力层的设计深度;当采用锤击沉管法成孔时,沉管深度控制以贯入度为主,以设计持力层标高对照为辅。

【原因分析】

(1)桩基施工时未进行双控,只控制终压值,导致管桩虽满足终压值,但是桩端没有进入持力层。

(2)桩基施工与检测的间隔时间达不到规范的要求,此时桩周的土体尚未固结,就开始承载力检测。(www.xing528.com)

(3)地勘不准确,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土层报告与实际不相符。

(4)设计部门对桩基承载力的设计值过高。

(5)管桩在制作、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制作的原材料未经严格检验便进入使用,施工时终压值超过承载力极限值。

【防治措施】

(1)桩基施工时应注意双控,不仅要控制终压值,还要把握管桩是否进入持力层,对于端承桩尤其重要。

(2)桩基施工与检测的时间间隔必须达到规范规定的要求,这样检测出来的数值才趋向于真实。

(3)严格控制管桩制作的原材料以及压桩过程,并做好记录,以防超过终压值。

(4)检测之前必须进行交底;小应变检测以及单桩竖向承载力检测应由建设(监理)抽检,受检桩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施工桩长与设计桩长偏差较大或施工记录有疑问、离散性较大。

2)设计师认为比较重要的桩。

3)局部地质条件出现异常的桩,局部地质复杂。

4)施工工艺不同的桩,桩身材料有明显变化或更换施工设备、施工队伍。

5)承载力验收检测时适量选择完整性检测中判定的三类桩。

6)除上述规定外,同类型的桩宜均匀随机分布。

7)为工程提供设计依据的检测位置由设计单位确定,并形成文档。

8)为工程提供验收依据的检测位置由建设(监理)单位会同勘察、设计和施工单位共同确定,并形成文档。

(5)当基桩工程的承载力未达到设计要求或建设、监理、勘察和设计单位认为必要时,应扩大检测。扩大检测的方法与数量由建设、监理单位会同设计、施工和勘察等单位共同确定,并形成文档。

(6)扩大的承载力检测数量不应少于前一批检测数量。扩大检测的结果应评定,若扩大检测的承载力结果仍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应由设计单位提出处理意见。

【工程实例】

978-7-111-52371-0-Chapter01-7.jpg

图1-5 单桩承载力检测

978-7-111-52371-0-Chapter01-8.jpg

图1-6 管桩小应变检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