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化学纤维专业是非常偶然的。我报考大学的时候,填志愿是在分数出来以后才填的,那时候的大学教育还是精英教育。在我填报志愿时曾有个插曲。我原来第一志愿填的是上海交大。虽然当时高考分数去北大、清华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想着不能离开家太远,所以不能去北京,就选择在上海。因为学的是工科,就想填上海交大。差不多填完的时候,对我特别好的英语老师告诉我不要填上海交大。她说女孩子应该去读华纺(华东纺织工学院,东华大学前身)。然后我就将第一志愿填了华纺,第二、第三志愿填了交大和复旦。当时很多人都觉得我这样报不合算,现在想想这也算是一种缘分。
当时我们学校只有四个系,化学纤维在江苏招生数最多,于是就选择了化学纤维。当时国家搞化学纤维的很少,化纤的衣服很贵,“的确良”布料的衣服很少。我考取大学后,高中班主任就送了我一块“的确良”的布料,这小小的鼓励让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那时发展化纤行业是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需要,我希望自己能够贡献一份力量。
来到大学是一个新的起点,这里汇聚了全国各地优秀的人才,所以不能松懈,要从头开始,很努力地去学习。我每天都坚持写日记,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是有规划的。
到大学之前,我父亲对我提了两个要求:第一个是希望我能够在大学入党,这是他一辈子的梦想,所以我到大学后第一个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且一到18岁就入党了,是我们这一级第一个入党的学生。另外一个就是希望我能够到大连理工大学看一下,帮他圆个梦,因为父亲当时本来要到这个学校去读书的,后来因为家庭原因,没有去成。所以大学期间,1984年学校组织夏令营,带我们去北京、大连、北戴河,趁这个机会,我当时专门到大连理工大学走了一圈,算是帮我父亲圆了这个大学梦。
大学期间,我担任党支部书记。这就要求自己要学习好,还要带领大家学习,我始终坚持学习还得刻苦,基础必须扎实。就这样读到大三,开始推荐读研究生,全系两个班就四个名额,当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深造。因为当时特别喜欢自己的专业,对学校也有感情,在这里入党,在这里学习,也拿过两次特等奖学金,三次上海市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自己非常喜欢学校的氛围。
我在本科读书的时候,很幸运地受到了重点班一样的教学。那时候学校里面就有辅导员加班主任制,班主任就是专业老师,这就像我们学院现在实行的博导班主任。(www.xing528.com)
当时的学术环境下“两弹一星”有“大三钱”,高分子有“小三钱”,“小三钱”之一就在我们学校,就是我们专业的创始人,我们的校长——钱宝钧教授。我读书期间,钱老就是我们的校长,他给我们一种大师的学术气质。
而另一位大师,方柏容先生,他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生。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方先生当时给我们本科学生讲课。方先生在讲材料学科的同时还给我们讲环境方面的知识,讲材料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他不仅和钱先生一起创立了材料学科,还创立了环境学科。方先生在这方面是大师,所以我听课的时候就能感觉到对科学的那种热爱,还有很多的未知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所以说当时我们学校里面的浓厚学术氛围让我记忆深刻。当初我们就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我们的有些课,像四大化学就是英文授课的,老师都是英文讲课,所以当时和老师接触的机会很多,一下课就可以交流,问问题。我们当时笔记要记很多,老师和辅导员对我们很负责任,要求很严格,没有偷懒的机会。
孙桐老师曾是我的导师,孙老师对我讲的话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孙老师并没有天天看着我,但一进实验室,他就和我讲他的经历,讲他的老师钱先生教了他什么,讲在莫斯科纺织大学读书的经历。他对我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那时我们中国纺大本科生教育就有非常好的基础,就像我一直强调的,本科教育最重要,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因为自己有亲身体会。到现在我还记得我当时可以独立搭建仪器,我曾搭建了一套测黏度的仪器,那时候条件比较差,而孙老师课题组可以说是最好的课题组,也就两间。我搭好之后,他进出实验室就可以看见,问别人这个东西哪里来的,说以前是没有的,之后才知道是我做的,就表扬了我,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