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这本教材是1996开始编的,那时纺织部化学纤维教学委员会考虑到全国的纺织高校要编撰适合自己的教材,就召集了一些人讨论编写大纲事宜和由谁来担任主编,我参加了讨论。这是个机遇,就是看你敢不敢挑重担。应该说,我对这门课还是很有基础和体会的。因为留校后就接连当王庆瑞和陈稀等多位老教师的助教,认真吸取了他们优秀的教学经验,而且那时我也已经主讲这门课好几年了。但我以前没有编过书,只有在一本实验教材中编了一个实验——“密度梯度法测纤维比重”。编书没有经验,要不要接?机遇来了,敢不敢承担?最终,我凭着自身条件和年轻时的激情,决定尝试一下申请担任主编,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尽一份力。因为科研方面我们学科在全国化学纤维领域一直是最强的,但是从编写教材方面看,我们并不强。现在我抓住机遇去搏一下,可以为进一步提高我校高分子材料学科的水平作点贡献。
尽管我当时资历还不够,只是个副教授,但我有信心把这本书编好。为编这本书我确实花了很多的时间、心血,但是这点经历对我后续的工作有了很多启发,就是厚积薄发。编书稿费很少,也很辛苦,当时也没有想到编了这本书后面要报什么奖。后来,我参加了精品课程评比,评委了解到我是这本书的主编,又主讲这门课,申报精品课程就容易被评上。所以,我前面做的事情没有白费,有了这个基础,就为“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课程申报国家精品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当时我不敢承担这本书的主编,推给其他学校的人,报精品课程时可能不一定能顺利评下来,因为国家精品课程的竞争还是相当激烈的。这就叫厚积薄发。
到报精品课程的时候,就是责任了。我担任过国家精品课程、国家教学名师的评委,感到精品课程对于一个学校来讲是相当重要的。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学院全国精品课程一门也没有,在这种状况下,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就有可能实现突破,每个教师都有责任把国家精品课程拿下来。虽然不一定能拿下来,但是我决心去做这件事。于是我从2007年开始又申请主讲“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这门课。2007年以前我已经大概10年没有讲这门课了,当年就去冲上海市精品课程。第二年,我们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又去冲国家精品课程。实际上做这件事是很累的。当申请材料全部上交时,学校教务处相关人员要求再多拍一点讲课录像,最好是全程录像,这样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的把握就大一点。我想想也对,那就赶紧再补全部录像。可是那时学生都放假了,夏天7月份,热得不得了,教室里没有空调,学生一个也没有,就对着空教室讲。也不知道是哪个学生忘了一把雨伞在那里,我就天天对着这把雨伞上课、录像。讲得喉咙都哑了,真是累得不得了。到后来,实在是吃不消了,还是留了一点小遗憾没有完成全程录像,少了一部分。所幸的是这门课后来被评上了国家精品课程。这表明,对于工作你敢担当,就有可能成功,当然失败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评上了国家精品课程以后,就有个精益求精的过程。不是说评上了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里面还有很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比如PPT,所以每年都要改。高分子材料学科发展很快,每年要加新的内容。现在我努力做好这些事,可以为接下来的年轻教师打下点基础。
至于我为什么选择在生物医学材料这一领域发展,当初是如何权衡的,可以概括为:一是导师引路;二是见闻立志。(www.xing528.com)
“导师引路”是什么意思呢?我留校后进入王庆瑞老师和陈雪英老师夫妇俩的课题组。他们是研究生物材料的,做人工肾,所以我就自然地进入这个领域了。
当然,并不是一定得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也可以研究其他方向。那么我为什么还是要走下去呢?那是因为后面很多见闻使我感到这个研究方向确实是非常重要的。譬如,有次我们和华东医院合作搞了个项目叫腹水浓缩器。那时候我还是个小青年,和那边的一个年轻医生根据导师的方案进行具体操作。我把腹水浓缩器做好后送过去,那边正好收到了病人,是川沙县的一个农村妇女,四十几岁,肚子大得不得了,不能下地劳动,就开始用我们的腹水浓缩器进行治疗。用了一次以后,效果相当好,腹水抽掉了,她的肚子马上就瘪下去了,能下地劳动。同时仪器能将腹水里的白蛋白再输送回到体内,大大节省了补充白蛋白的费用。我也了解到,尿毒症不治疗是要死人的,但要等一个适合的肾脏移植的机会却很小,所以人工肾为许多尿毒症病人带来了福音。
这是我的选择,一开始目标不是很明确,但是在这个圈子里待了一段时间,我感到人造医疗器械确实很好。看着康复的病人,感到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确实很有意义,能造福于人类。
同时,我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也逐渐实现了自己的价值,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又被评为上海市教学名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