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思想比较单纯,就想着国家肯定是要发展纺织行业的,而纺织工业中的纤维材料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总想在这门新兴的学科上,自己能够作出一点事,能够作点贡献,也没去想将来自己能够创造多大事业。
这一路走来,最困难的时候是国家第一个攻关项目——“六五”攻关,因为当时我们在1965年毕业留校以后去下厂培训,要求培养成一个理论与实践能结合的教师。于是学校送我们去了第九化纤厂,这是上海一个专门生产锦纶的厂,去了快一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就回校了。回来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停课,搞阶级斗争,那个时候号召复课闹革命,也为学生上了一点高分子物理方面的课,但上的内容都是比较基础的。后来到1970年,就去大丰五七干校一年,干校回来就参加大庆油田腈纶车间的设计工作,那时他们第一批的工人都是我们培训的。在以后的三年中都在腈纶厂,到兰州腈纶厂、高桥化纤厂以及上海啤酒厂等带领工人实习,为他们上课,这样不断地积累就有了一些实践经验。以后又去江西两年为上海知青补上文化课,与这些青年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总之大学毕业后的十余年中在学校、工厂和农村之间穿梭,在与工人、农民、学生以及社会上其他人的接触中,不仅学到了很多理论和实际知识,也接触了社会,懂得了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的准则。
一直到1979年,国家为振兴我国工业,设立了许多攻关项目,“涤纶长丝高速纺丝工艺与设备”也是其中一个,我也有幸参加了这个项目。
现在涤纶高速纺已经很普遍,全国涤纶产量有一千多万吨,在世界排名第一。但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在涤纶长丝高速纺丝工艺与设备方面只是引进国外的技术,国内还没有,所以就做这个项目。我当时是参加工艺研究工作,在科研副校长的带领下,与许多老师、教授、工人们一起做试验。那时我们虽然也不年轻了,但是从学术上来讲我们还是比较肤浅的,为了摸索出高速纺丝成型过程中间的一些纰漏和规律,我们夜以继日,不知疲劳地搞试验,从化纤研究所大楼的小试验室到延安路校区的小化纤厂,从小试到中试一直到企业实现产业化,是一步一个脚印过来的。当时一心扑在项目上,只想攻克这些难关,虽然试验条件较差,物质条件也不丰富,但是试验有一些结果,觉得很开心、很光荣,因为这是国家级的项目,是一个赶超世界水平的项目。(www.xing528.com)
经过了这个攻关项目的系统锻炼,我们对于怎么样搞科研有了一个较深的认识。又经过多个科研项目的锻炼后,对于应该怎样搞科研,搞科研前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怎么归纳自己积累的数据,找出规律,有了一些经验。正如毛主席说过的——从必然王国逐步走向自由王国,说的就是对自己以后的工作逐步熟悉起来,怎么样进行科研心中有些底。这并不是说所有的科研都一样,但是规律大体上相同。
面对科研,第一,要实事求是,不要造假,造假后会使实践脱节。科研是小试以后中试,中试后才能到生产线。到了生产线后以后也不一定很顺利,所以每个数据都要实事求是。第二,对于科研成果不要和别人去争,而应该想到这是大家的、集体创造的荣誉,在一个团队中,只有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才能为国家作出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