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刚开始建校时的华东纺织工学院,到后来的中国纺织大学,再到现在的东华大学,随着历史的变迁,我们材料学院也在一步步成长。从开头的化学系和化纤专业,再到建立我们的材料学院,然后拥有一级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路走来,我感慨良多。
钱先生和方先生1954年创建化纤专业,几十年来,单一的化学纤维专业逐渐发展成为拥有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型学院,这是全院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当时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国只批了一百个,包括中科院和高校在内。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并列于学校,由教育部直接任命,是科技部、国家纪委、教育部统一管理,由世界银行贷款100万美金给学校,可见是非常难得的一个机会。我去拜访了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表示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我也得到了他的肯定,那时学院也开始进一步建设实验室。作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在每一年的学术委员会会议中都需要作报告,我们都是自己准备报告,在整理课题组传上来的文件时,我也认真地进行研读、修改。后来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规定,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重点基础研究,一类是应用方面,总体而言我们材料学院评定重点实验室是有一定优势的。第一次评估还算顺利,等到第二次评估的时候所有人都很紧张,因为很晚了评委还在查论文,不过当时东华大学已经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势在必得,凭借着这几个过硬的实力和材料学院包括朱美芳教授在内的一批教授的齐心努力,终于拿下了重点实验室。直到上一次的评估中材料学院又得到了奖项,这都很让人欣慰。我觉得对于今后的重点实验室评估,大家也应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讲到重点学科的建设,情形是这样的。1993年我从日本回来,学校开展学科带头会议,我与王庆瑞老师一同参加,第一次提出成立材料学院。对于为什么提出成立材料学院,我认为有两点原因:一方面,在日本看到纺织学院已经没有化学纤维这部分,而改为高分子专业;另一个原因是,纺织部的教育司也要求把化学纤维改成高分子材料。这是一个转折,当时有一本期刊叫做《知识就是力量》,其中就讲到世界21世纪要发展的方向,其中一个就是材料。所以在那次会议上,我就提出要成立材料学院,随后向学校提交了申请报告,于是学校首先成立纺织学院,然后组建材料学院。当时也有一些老师反对成立材料学院,对于这些老师的态度我也能理解,但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组建材料学院对每一个处在纤维专业里的老师都是有益的。这个想法最终得到了学校的支持,材料学院成立了!之后我又负责向学校递交材料,并入了无机专业。经过筹备组的层层讨论,终于完成了材料学院的建立。(www.xing528.com)
对于材料学院的重点学科,最初只有化学纤维是重点学科,后来教育部学委委员会进行学科归并,经过七个院士出国考察了一个月,重新划分了学科,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一级学科里分三个二级学科,第一个是材料物理化学,第二个是材料学,第三个是材料加工工程,而化学纤维就归并到材料学,此外的硅酸盐也是归并到材料学。然而这些归并都需要国务院学业委员会讨论决定,需要我院的教授作报告,在做材料整合的过程中,王依民教授做了很多工作,第一稿就是由他撰写,我进行了修改,化学纤维最终就归并到了材料学里。
在申报一级博士点的过程中,我作为评审员没有去演讲,当时由胡学超教授演讲,演讲稿由我撰写。申报演讲当天,胡学超教授、朱美芳教授、王依民教授、我以及校办主任一同前往,最终成功地申报到了一级博士点,加上已有的两个博士点和派生出来的三个博士点,现今已有六个博士点。但是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我校是刚进入教育部不久的学校,中科院的一些院士不是很了解我们学校的状况,所以我就抓紧一切机会向别人介绍我们的学校,得到了很多学术委员会委员的支持,但是很可惜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以两票的差距没有通过。但是不可否认当时评委会成员里包括山东大学的蒋院士、硅酸研究所的所长郭景坤,还有北京钢铁学院(即现在北京科技大学)的校长都很支持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的工作。而后在重点学科的重新评审过程中,需要去北京答辩,我和朱美芳教授提前三天去整理资料,每天都整理到很晚。当时报告的演示使用的设备是投影仪,不是那么高级,因为温度的原因,已经准备好的底片黏在了一起,我们只好重新准备了一次,连续三天忙到凌晨,胡学超教授也练习讲演了五六遍。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一系列的努力,我们的演讲深得评委的欣赏,我们顺利地通过了答辩并确定了四个重点学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