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贸大学者重点探讨了推进实施FTA战略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推进思路。
2015年12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推进中国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性、综合性文件《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自贸区战略》),首次明确了中国自贸区战略的目标、地理布局和重点任务。文件强调,要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商建自由贸易区,形成“一带一路”大市场,将“一带一路”打造成畅通之路、商贸之路、开放之路。林桂军(2015)认为,此时出台《自贸区战略》,对于促进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经济转型升级、确保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国顺应全球经济主流趋势、克服外界不利因素、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挑战的一个明智之举。[171]庄芮等(2016)指出,时下,中国仅与极个别“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签订了FTA,存在数量少、分布地区不均衡、深度一体化水平不高和潜在合作风险较高等问题。鉴于此,中国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商签FTA的过程中,应合理选择谈判对象,注意区分开放程度,寻找网络构建突破口。此外,还需搞好与“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的关系,实现与相关经济体的战略构想对接,寻求利益汇合点。[172]时任校长王稼琼(2018)强调,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拓展全方位经贸合作新空间,就要加快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逐步建成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173]曲越、秦晓钰、黄海刚和夏友富(2018)基于中国FTA发展情况,通过GTAP模型对各个FTA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提出中国应优先考虑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FTA,其次是贸易联系紧密的国家和地区,然后是欠发达地区和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174]
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是“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提出的新要求。所谓“高标准”,首先要求FTA协定涵盖的范围要广,不仅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等传统议题,还要包括电子商务等现代议题;其次,FTA开放的幅度要大,市场准入的门槛要充分低。
林桂军(2015)认为,我国在区域自由贸易协定覆盖议题的范围上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开放的深度。
梁意(2017)认为,高标准自由贸易的一个优势是有助于打造区域经济的中心,并确保区域中的企业是高质量的。在新一代中国FTA中,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领域均有“超WTO”条款。这些条款有的由于不通过实体标准测试而不具强制执行力,有的则因未通过程序标准测试而不具强制执行力。鉴于很多“超WTO”(尤其是敏感领域)的相关条款不能被强制执行,大家无需过于担忧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实施一些较有争议且具有强制执行力的“超WTO”规则时,中国要注意不违反其WTO义务和其他国际义务。[175]庄芮和林佳欣(2018)以2016年签署的欧盟−加拿大综合经济与贸易协定(CETA)作为分析对象,研究了国际高标准自贸协定的开放水平,得出结论认为,对比TPP,CETA更注重条款的细致规定与解读,在货物贸易领域的开放程度更高;虽然CETA在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开放程度不及TPP,但在投资领域比TPP更有创新;基于CETA的开放水平可以看出,今后我国构建高标准的FTA网络,需注意广泛采用“负面清单”模式对外开放、规范电商发展和推动金融改革等。[176]该成果获2019年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论文类优秀奖。
【注释】
[1]本章由庄芮、张晓静、苑文华编写。
[2]薛荣久.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性质、作用与利用[J].国际贸易问题,1984(2):15−19.
[3]王林生.杰克逊教授论关贸总协定和美国贸易立法[J].国际贸易问题,1988(1):31−33.
[4]薛荣久.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我国外贸体制改革[J].国际贸易问题,1988(1):16−21.
[5]张汉林.张汉林解读中国入世[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6]薛荣久.加强对关贸总协定的研究 促进我国对外经贸事业的发展——在对外经贸大学关贸总协定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1(4):8−11.
[7]王林生.关贸总协定的新规则:TRIMs——乌拉圭回合与外国直接投资问题[J].财贸经济,1992(12):12−20.
薛荣久.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之一)[J].企业经济,1992(9):52−55+1.
薛荣久.关贸总协定(之二)[J].企业经济,1992(10):57−61.
薛荣久.关贸总协定的作用与发展特点(之三)[J].企业经济,1992(11):60−63.
薛荣久.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概说[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2.
张汉林.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条款研究及运用[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3.
[8]薛荣久.乌拉圭回合·中国重返GATT[J].企业经济,1992(12):52−54.
[9]薛荣久.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与“复关”[J].国际贸易问题,1996(1):14−21+28.
[10]薛荣久.中国“复关”与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3(5):6−9.
[11]夏申、储祥银主编.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大辞典[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
[12]桑百川.重返关贸总协定对利用外资的影响及对策[J].特区经济,1993(2):26−27.
[13]张汉林.论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J].太平洋学报,1995(3):134−141.
[14]张汉林,魏晓坡.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对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国际贸易,1996(7):11−14.
[15]张汉林,张海平.《纺织品与服装协议》与我国纺织服装业[J].国际贸易,1996(5):35−38.
[16]张汉林.经贸竞争新领域——服务贸易总协定与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17]南开大学《世界经济与中国》编辑组.世界经济与中国[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18]王林生.蹉跎与求索:国际经贸问题研究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756−862.
[19]孙维炎,张汉林.论世界贸易组织国民待遇原则[J].世界经济,1997(9):27−31.
[20]孙维炎.世界贸易组织国民待遇原则与中国对外经贸发展[J].国际贸易问题,1997(2):2−8.
[21]桑百川.世贸组织与中国经济特区建设[J].国际贸易问题,1997(2):59−61.
[22]薛荣久.世贸组织与中国大经贸发展[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23]张汉林.世贸组织与未来中国[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9(6).
[24]邹东涛,华晓红."入世"机遇与挑战 中国加入WTO的宏观分析与行业对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5]华晓红.从WTO规则和中美、中欧协议看“入世”对我国产业的影响[J].经济前沿,2001(1):27−29.
[26]赵秀臣.“入世”与我国经济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1(11):45−47.
[27]薛荣久.转变政府职能是“入世”趋利避害的关键[J].政策,2001(11):22−23.
[28]薛荣久.WTO九项基本原则[J].化工管理,2001(6):6−7.
[29]薛荣久.入世与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J].国际贸易问题,2001(9):1−5.
[30]薛荣久,樊瑛.入世后中国市场规则的完善——以朗讯(中国)“贿赂事件”为例[J].国际经贸探,2006(1):48−52.
[31]白树强.适应环境 熟悉规则[N].市场报,2001−11−05(001).
[32]白树强.应对“入世”核心是适应市场经济规则[J].中国经济快讯,2001(43):1.
[33]卢进勇.企业如何利用WTO保护自己(上)[N].中国工商报,2001−11−23(002).
卢进勇.企业如何利用WTO保护自己(下)[N].中国工商报,2001−12−07(002).
[34]卢进勇.入世后,怎么办?[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1−11−1(001).
[35]卢进勇.入世与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N].亚太经济时报,2001−12−12(A02).
[36]张汉林,郭浑仪.论入世与外贸法的修改与政策建议[N].国际商报,2001−02−25(005).
[37]张汉林.世贸组织的原则规范及其合理保护[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6):33−38.
张汉林.张汉林解读中国入世[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38]桑百川.入世——破解中国渐进式改革的难题[J].国际贸易问题,2002(2):4.
[39]桑百川.确立新的开放观——以开放促改革和发展[J].特区经济,2004(4):12−14.
[40]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问题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利用外资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产经评论,2001(4):4−12.
[41]薛荣久.如何跨越绿色贸易壁垒[J].国际贸易问题,2002(12):20−23.
[42]张汉林,张冲.世贸组织农产品贸易争端综述[J].国际贸易问题,2002(1):1−7.
[43]夏友富.运用WTO规则支持中国大豆产业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03−04−25.
[44]夏友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J].WTO经济导刊,2003(3):11−16.
[45]贾莉莉.WTO农产品贸易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策略[J].世界农业,2003(11):8−11.
[46]赵苏,刘振宇,李江华.WTO规则下食品安全问题引发贸易争端的分析与探讨[J].食品科学,2006(11):570−574.
[47]林桂军,杨秀清,耿晔强.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进口的水土节约效应.[J].国际贸易,2012(6):4−8.
[48]杨荣珍.WTO保障措施争端综述——兼论美国钢铁保障措施争端的解决[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15−18.
[49]赵维全,陈培.如何对待国际间的贸易摩擦[J].北方经贸,2004(2):80−81.
[50]张汉林,李杨.利用WTO体制 维护我国国家经济安全[J].科学决策,2005(1):8−9.
[51]王晶.WTO贸易救济措施与战略性贸易政策[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6(10):26−32.
[52]蒋德恩.“保障措施”的滥用——一种新形式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及其应对策略[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9):78−82.
[53]屠新泉,张汉林.抑制还是鼓励——多边贸易体制与反倾销的关系[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393−397.
[54]屠新泉,朱林竹.WTO为网络赌博撑腰?——安提瓜和巴布达诉美国影响跨境赌博服务的措施案评析[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7(4):21−26.
[55]杨荣珍.中国参与WTO争端解决十年述评[J].国际贸易,2011(12):26−32.
[56]刘辉群,卢进勇.WTO多边投资规则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0,17(6):57−62.
[57]吴承忠,牟阳.从WTO与“文化例外”看国际文化贸易规则[J].国际贸易问题,2013(3):132−142.
[58]刘江山.论WTO规则下矿产资源出口限制措施及建议[J].中国矿业,2019,28(S2):20−23.
[59]薛荣久.良好的开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一年点评[J].国际贸易问题,2003(2):1−3.
[60]张汉林,熊绍辉.履行入世承诺 提高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J].经济前沿,2003(1):4−11.
张汉林.中国入世两周年评估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1]张汉林,李杨.加入WTO五周年中国外经贸发展回顾与展望[J].国际贸易,2006(12):12−15.
[62]桑百川,李计广,李玉梅.入世五周年:六大产业发展环境分析[J].世界知识,2007(2):40−45.
[63]薛荣久,杨凤鸣.中国在WTO中地位变化、反应与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2008(11):4−9.
[64]付亦重,张汉林.入世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及政策展望[J].国际贸易,2011(12):7−12.
[65]薛荣久.中国入世十年应记取的六条经验教训[J].WTO经济导刊,2011(12):52−54.
薛荣久.入世十年的成就、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财政,2012(1):34−38.
[66]桑百川,张薇薇.“入世”十年 外商投资全面融入中国市场[J].中国经贸,2011(9):26−28.
[67]杨凤鸣,薛荣久.加入WTO与中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确立与完善[J].国际贸易,2013(11):15−18.
[68]汤碧.中国在WTO的地位变迁趋势及未来作用研究[J].国际贸易,2012(10):22−26.
[69]屠新泉.“入世”15年:中国在全球贸易治理中的角色变迁[J].国际商务研究,2016(6):34−44.
[70]赵东麒,桑百川.入世十五年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变动趋势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6(11):4−15.
[71]Hu Z,Rodrigue J,Tan Y,et al.Product churning,reallocation,and Chinese export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17(143):147−164.
[72]薛荣久.入世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意义、作用与维护[J].国际贸易问题,2018(10):1−15.
[73]屠新泉.以开放促改革:中国与多边贸易体制40年[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23):66−73.
[74]屠新泉,等.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75]Xinghua Deng,Ran Jing,Zheng Liang.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domestic brands:Evidence from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J].The World Economy.2019,43(8):2237−2262.DOI:10.1111/twec.12911.
[76]喻春娇,郑宝银.国际生产分割条件下的原产地规则:扭曲效应及其改革与协调[J].国际贸易问题,2004(9):17−22.
[77]仲鑫,王稳.世贸组织框架中的创新非关税措施及其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5(3):30−35.
[78]屠新泉.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与权力并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4):66−71+6.
[79]桑百川.“归零法”滥用反倾销措施[N].人民日报,2009−08−31(14).
[80]肖艳,张汉林.多哈回合集团化谈判的启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2):104−107.
[81]屠新泉,苏骁,姚远.从结构性权力视角看美国霸权衰落与多哈回合困境[J].现代国际关系,2015(8):29−35+64.
[82]桑百川,王园园.中国与世界贸易规则体系的未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23):30−37.
[83]薛荣久,杨凤鸣.WTO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作用与中国对策[J].国际贸易,2016(4):4−7.
[84]庄芮.全球经贸规则重构“中国方案”不可或缺[N].上海证券报,2016−08−31(12).
[85]屠新泉.我国应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积极推进全球贸易治理[J].国际贸易问题,2018(2):15−19.
屠新泉.中国一直是WTO中的建设性力量[N].环球时报,2019−08−20(014).
[86]屠新泉.疫情冲击下世界更需要WTO[N].环球时报,2020−05−19(015).(www.xing528.com)
[87]Tatiana Prazeres,林桂军,任靓.美国对华遏制和贸易秩序再平衡:对2019年WTO的回顾[J].国际贸易问题,2020(6).
[88]石静霞.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的危机与改革[J].法商研究,2019(3):150−163.
[89]马妍妍,展金泳,林桂军.WTO框架下的全球贸易争端研究.国际贸易,2020(1):78−88.
[90]林桂军,任靓,(巴西)田伊娜.中国是否应该加入欧盟−加拿大临时仲裁机制?[J].国际经济评论,202(1):20−30,4−5.
[91]伊万·沙拉法诺夫,白树强.WTO视角下数字产品贸易合作机制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8(2):149−163.
[92]张茉楠,周念利.数字贸易对全球多边贸易规则体系的挑战、趋势及中国对策[J].全球化,2019(6):32−46+135.
[93]林桂军.“WTO框架下的投资便利化:对中国的建议[J].国际商务研究,2020(4):29−37.
[94]林桂军,Tatiana Prazeres.国家安全问题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改革方向[J].国际贸易问题,2021(1):1−15.
[95]林桂军,任靓.发展中国家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特征与改革方向.2020,(未发表)交流论文.
[96]刘斌,宫方茗,李川川.美日欧WTO补贴规则改革方案及其对中国的挑战[J].国际贸易,202(2):57−63.
[97]李计广,郑育礼.多边贸易体制改革:背景、性质及中国方略[J].国际经济评论,202(5):76−91+6.
[98]李杨,尹紫伊.美国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不满与改革诉求[J].国际贸易,202(7):72−79.
[99]屠新泉,石晓婧.国家主权与国际规则:美国对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态度变迁[J].太平洋学报,2020,28(6):1−11.
[100]田丰,李计广,桑百川.WTO改革相关议题:各方立场及中国的谈判策略[J].财经智库,202(4):84−103,142−143.
[101]王光,闫实强,卢进勇.开放经济环境中的补贴政策:多边规则、争端风险与政策空间[J].国际贸易,2021(1):17−23+38.
[102]孙维炎.积极参与国际大市场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3(1).
[103]秦宣仁.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环境与任务[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4).
[104]沈四宝.发展区域贸易安排与中国外贸发展[J].法学杂志,2007(3).
[105]世界贸易组织网站,https://www.wto.org/english/tratop_e/region_e/region_e.htm,访问时间2021−05.
[106]蔡春林,李计广,王青.欧盟贸易协定谈判机制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8).
[107]张晓静.欧盟经济一体化中区域政策的效果研究——兼论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启示[J].国际贸易,2007(7).
[108]姜金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执行情况及前景[J].国际商务,1996(4).
[109]崔凡.“环印度洋经济合作区”刍议[J].国际贸易问题,1995(5).
[110]董鹂馥,蒋业恒,白树强.各类区域贸易协定对贸易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7):85−102.
[111]林桂军.以自贸区战略促进可持续发展[N].经济参考报,2015−12−31(008).
[112]同上.
[113]周念利.RTAs框架下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分析与评估[J].世界经济研究,2008(006).
[114]周念利,林珊,周文灿.区域服务贸易安排中“GTAS−”承诺的服务贸易影响——基于发展中经济体视角的经验研究[J].亚太经济,2015(1).
[115]沈四宝,顾宾.中国服务贸易区域一体化的策略思考[J].国际贸易,2011(2):59−64.
[116]熊李力,彭晨.市场塑造制度:东亚区域金融合作制度化路径分析[J].太平洋学报,2015(4).
[117]崔凡,赵忠秀.当前国际投资体制的新特点与中国的战略[J].国际经济评论,2013(2).
[118]朱文龙.中国在国际投资协定中对国民待遇的选择[J].河北法学,2014(3).
[119]桑百川,靳朝晖.中美双边投资协定前景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1(11).
[120]卢进勇,李秀娥.中国双边及区域投资制度安排:特点、作用及建议[J].亚太经济,2013(1).
[121]王光,卢进勇.中国双边投资协定: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J].国际经济合作,2019(2).
[122]童书兴.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中国[J].国际商务,1995(3).
[123]庄芮.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下的中国FTA战略[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3).
[124]张晓静.亚太区域合作深度一体化与生产网络的关联性[J].亚太经济2015(1).
[125]Lin,Guijun;Jiansuo Pei;Zhang,Jin.:Strategic competition in the Asian mega-regionalism and optimal choices,The World Economy;Oxford Vol.41,2018(8):2102−2128.DOI:10.1111/twec.12474.
[126]汤碧,林桂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对中国战略的影响与中国的对策[J].社会科学研究,2012(6).
[127]林桂军,任靓.TPP协定的特征与新规则[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4).
[128]石静霞,马兰.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投资章节核心规则解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1).
[129]龚红柳,TPP协定下的常规争端解决机制:文本评析与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1).
[130]李爱文,黄雅宁:日本加入TPP对中日货物贸易的影响分析[J].国际贸易,2017(1).
[131]薛荣久,杨凤鸣: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特点、困境与结局[J].国际贸易,2013(5).
[132]庄芮,林佳欣.RCEP:进展、挑战与前景[J].东南亚研究.2018(4).
[133]编写组.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0年度报告[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20.
[134]华晓红.东亚次区域经济合作与中国[J].国际商务,1995(2).
[135]林桂军,汤碧,沈秋君.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发展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J].国际贸易问题,2012(11).
[136]林桂军,邓世专.中国在亚洲生产网络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137]同上.
[138]林桂军.亚太经济一体化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世界经济,1994(5).
[139]赵京霞.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结果[J].国际贸易问题,2002(12).
[140]刘娟,王荣艳,王学成.中国东亚区域合作战略调整——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思考[J].国际贸易,2011(2).
[141]袁长军.中日金融合作与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建立[J].国际贸易,2010(7).
[142]孙维炎.亚太合作与中日经济关系[J].国际商务,1994(5).
[143]夏友富.难如愿的预期收益——日韩自由贸易协定构想及其影响[J].国际贸易,2001年(6).
[144]赵京霞.东亚地区合作的进程、特点与前景[J].亚太经济,2003(6).
[145]郑宝银,林发勤.中韩两国贸易的均衡分析[J].亚太经济,2008(3).
[146]郑宝银.中日经贸关系的战略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06(2).
[147]袁长军.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11,(10).
[148]编写组.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0年度报告[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20.
[149]王榕平.论亚太经合组织的经济技术合作[J].国际商务,1997(6).
[150]张海平.从亚太经合组织看开放式地区主义[J].国际贸易问题,1998(11).
[151]石广生.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改革和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52]华晓红.CEPA——中国实质性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始[J].特区经济,2003(11).
[153]刘亚,刘曦彤.与内地经贸合作对香港物价的影响——基于CEPA效果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6).
[154]王瀛.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互补性[J].国际贸易问题,2004(8).
[155]汤碧.泛珠三角与东盟经贸合作框架下的香港定位,国际经贸探索,2006(3).
[156]冯伟杰,魏磊.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0(2).
[157]王威.论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区域经济融合的国际投资问题[J].改革与战略,2015(1).
[158]汤碧.中国−东盟博览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2(7).
[159]王威.中国−东盟争端中CAFTA功能的法律探索[J].社会科学家,2014(10).
[160]丁阳,吕臣.新时期中缅经贸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10).
[161]徐凡,张汉林.欧盟与东盟FTA谈判新动向及中国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2(6).
[162]郭德琳.从中国与智利签署自贸协定中吸取智利建立开放的对外贸易体系的经验[J].拉丁美洲研究,2006(6).
郭德琳.以智利为平台发展与拉美地区经贸关系[J].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6).
[163]华晓红.祖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经济整合前景[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6).
[164]庄芮,张企申,华晓红,郑学党.ECFA早期收获全面实施对台湾产业之影响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3).
[165]刘金兰,张敏.后ECFA时代加快提升两岸经贸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J].国际贸易,2015(9).
[166]李杨,冯伟杰,黄艳希.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效应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5(6).
[167]李杨,黄艳希.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对山东经贸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5(9).
[168]刘斌,庞超然.中韩自贸区的经济效应研究与对策分析[J].经济评论,2016(5).
[169]林建勇,洪俊杰,杨超.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重塑下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基于TPP与中韩自贸协定视角[J].营销与服务,2016(5).
[170]庄芮,林佳欣.中国−新西兰FTA与中国−澳大利亚FTA比较研究——兼论中新FTA的升级路径[J].太平洋学报,2016(7).
[171]林桂军.以自贸区战略促进可持续发展[N].经济参考报,2015−12−31(008).
[172]张国军,庄芮,刘金兰.“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推进自贸区战略的机遇及策略[J].国际经济合作,2016(10).
[173]王稼琼.深刻理解新时代开放型经济建设的核心要义[J].国际贸易问题,2018(2).
[174]曲越,秦晓钰,黄海刚,夏友富.基于效应异质性的中国FTA国别选择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8(10):72−87.
[175]梁意.论新一代中外自贸协定中的“超WTO”条款及其强制执行力[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7(6).
[176]庄芮,林佳欣.CETA视角下国际高标准自贸协定开放水平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8(6):1−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