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初心传承,展望一带一路

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初心传承,展望一带一路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之间的风险水平均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发现,东道国信息透明度与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决策显著正相关,这意味着东道国较高的信息披露水平可以减少企业海外投资的不确定性,降低经营成本,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首先,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比非沿线国家具有更差的机制和更低的价值链参与度。

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初心传承,展望一带一路

在国别研究方面,洪俊杰和刘辉(2015)考察了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经贸合作后指出,虽然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额逐年攀升,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包括贸易结构单一、贸易格局失衡、贸易互补性不强、基础设施落后、贸易便利化水平低等,这阻碍了双边贸易额的进一步提升。该研究提出,未来双方应当深化贸易合作,充分发掘贸易潜力,从制度层面加强合作,助力贸易畅通,并以此为基础,增强地区间的相互信任,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来夯实基础。[176]

唐晓彬等(2020)首次采用“VHSD−EM”模型将时间因素纳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的测度,弥补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动态测度方法研究的不足。该研究测算了2014—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风险指数,并综合运用概率分析模型、变异系数等方法考察了投资风险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之间的风险水平均存在较大差异。[177]祝继高等(2020)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采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2014—2017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关联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东道国信息透明度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东道国信息透明度与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决策显著正相关,这意味着东道国较高的信息披露水平可以减少企业海外投资的不确定性,降低经营成本,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178]葛赢等(2020)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能够促进高效的资源配置、深入的区域合作和全球价值链的扩展。“一带一路”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区域机制的巨大差异以及沿线国家的政治不稳定性。该研究探讨了区域机制与参与全球价值链之间的联系。首先,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比非沿线国家具有更差的机制和更低的价值链参与度。其次,发现无论是沿线国家还是非沿线国家,机制在参与价值链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对机制较为敏感的国家,提升规则质量、政治稳定性、政府效率依法行政能够明显促进价值链参与水平。最后,基于世行企业调查数据的企业分析表明,更好的当地机制能够鼓励企业参与价值链。[179]

“一带一路”建设使中国企业和政府直接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地缘政治挑战。加深对外部环境的了解是基本的出发点。杨言洪(2015)系统地介绍了近6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本国情、政治、经济和人文环境,包括对节点城市和港口的介绍。[180]李计广等(2016)通过建立随机前沿模型,分析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从指标系数和各个国家的效率两个方面做出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整体投资效率水平和平均值都比较可观,潜力得到较好实现。但仍缺少高投资效率国家,说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仍然具有巨大的投资潜力。[181]赵东麒和桑百川(2016)利用UN comtrade数据库2007—2014年的统计数据,将“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分为7个区域,通过比较优势分析和竞争优势分析,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0个部门的国际竞争力现状以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是推动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动力,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的切入点;东亚、东南亚、南亚、中欧和东欧地区在一些初级产品部门具有各自的国际竞争力优势,是中国与其合作的主要方向;西亚和原独联体地区在资源密集型产品部门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这是确保中国能源供应稳定、保障中国经济安全的关键所在。[182]

【注释】

[1]本章由杨立强编写。

[2]谢岷.试论对外直接投资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J].国际贸易问题,1987,(3):10−15.

[3]孙维炎.研究理论探索实践促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成立暨首届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J].国际贸易问题,1988,(3):3−8.

[4]姚曾荫.联系实际,突出重点,深入研究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成立暨首届研讨会上的发言[J].国际贸易问题,1988(3):9−12.

[5]葛亮,卢进勇.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跨国公司: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政策研讨会综述[N],人民日报,1991−12−06(005).

[6]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跨国公司与中国:北京’93跨国公司与中国国际研讨会文集[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4.

[7]孙维炎.’94北京“跨国公司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研讨会开幕式致辞[J].国际贸易问题,1994,(11):2−3.

[8]储祥银.跨国公司与中国——北京’94跨国公司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研讨会文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5.

[9]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储祥银等,主译.199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经济增长的引擎[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

[10]储祥银.当代跨国公司发展的新态势——《1993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与一体化国际生产》介评[J].世界经济,1994,(12):71−74.

[11]谢岷.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与我国发展对外投资的相对优势[J].世界经济,1986,(10):55−59.

[12]谢岷.试论对外直接投资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J].国际贸易问题,1987,(3):10−15.

[13]夏申.论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兼评“国际大循环”战略构想[J].财贸经济,1988,(9):11−16.

[14]孙维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战略[J].管理世界,1992,(1):47−54.

[15]谢岷.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企业的生产国际化[J].世界经济,1987,(10):34−39.

[16]夏申.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1989,(Z1):2−5.

[17]卢进勇.试论土地要素的特殊国际移动[J].世界经济,1994,(4):24−28.

[18]调查报告由林康、夏友富执笔,参与调查报告讨论定稿的人员包括孙维炎、藤德祥、葛亮、张金龙、夏申、罗龙、卢进勇等,最终审校为丁衡祁。

[19]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中国大型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调查报告[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1,(6):8−15.

[20]田光涛,孙家恒,滕德祥,李敬伟.关于我国外贸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问题和建议[J].国际贸易,1992,(2):14−16.

[21]夏申.要重视探讨我国的海外直接投资战略[J].国际贸易,1988,(7):18.

[22]夏申.当代国际资本流动新格局与中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1989,(2):45−49.

[23]王林生.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问题[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2(3):1−7.

[24]付强.借鉴日本综合商社模式走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国际化之路[J].国际贸易问题,1992,(10):56−60.

[25]马春光.试论我国大型工业企业国际化经营[J].国际贸易问题,1992,(9):44−48.

[26]夏友富,沈晨阳.论我国企业集团化跨国化过程中的综合化经营问题[J].国际贸易,1992(7):20−24.

[27]林康.跨国经营:大企业与中小企业[J].国际贸易问题,1998,(8):19−23.

[28]夏申.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演进及其评价[J].世界经济,1989,(9):29−36.

[29]王林生.当代西方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及其新动向[J].经济学家,1990,(5):94−103.

[30]孙维炎,徐子健,余恕莲.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与管理[J].管理世界,1992(5):96−107.

[31]林康.借鉴西方跨国公司经验发展中国企业跨国经营[J].国际贸易问题,1993,(3):9−14.

[32]谢岷.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述评[J].国际贸易问题,1987,(5):33−37.

[33]卢进勇.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主要流派[J].经济导刊,1996,(3):60−63.

[34]罗龙,赵京霞.跨国公司将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J].国际贸易,1991,(5):23−25.

[35]夏申.中国发展海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1988,(3):15−18.

[36]章昌裕,夏申.演变中的国际经济格局: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1988(5):2−7.

[37]任维,罗龙.跨国企业的融资策略问题[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88(4):35−40.

[38]门明.韩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投资理论与实践,1996,(1):36−37.

[39]孙宁.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谈谈外汇换算的会计处理[J].国际贸易问题,1987,(3):56−60.

[40]余恕莲.海外投资的会计反映和合并报表中的外币折算问题[J].财会通讯,1992,(8):26−27.

[41]刘强,夏申.试析跨国公司的国际资产配置战略[J].国际贸易问题,1990,(6):36−40.

[42]卢进勇.海外投资合作伙伴的资信调查[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4,(4):21−25.

[43]姜弢,卢进勇.加强中国海外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J].管理世界,1995,(3):173−177.

[44]孙维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百科全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5]孙家恒,王和英.国际承包与劳务合作[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46]徐子健.我国跨国经营人才的开发策略[J].国际贸易问题,1992(1):35-37.

[47]李华,夏申.试析日本的投资法律环境[J].亚太经济,1992,(5):25−29.

[48]章昌裕.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回眸[J].管理现代化,1997,(4):19−22.

[49]赵京霞.世界金融变革中的跨国银行[J].国际贸易问题,1999,(9):37−43.

[50]林汉川,张新民,储祥银.北京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报告2005[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

[51]林汉川,张新民.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年度报告2010[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0.

[52]张新民,林汉川.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报告2012[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53]王林生,范黎波.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54]张新民,张建平.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分析.(2003年)[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55]卢进勇,虞和军,朱唏颜.国际服务贸易与跨国公司[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56]卢进勇.“走出去”战略与中国跨国公司崛起——迈向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12.

[57]裴长洪,樊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特定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10,(7):45−54.

[58]张之梅,卢进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山东经济,2011,(4):29−32.

[59]洪俊杰,林建勇,王星宇.新常态下“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两大战略关系再思考与协调研究[J].国际贸易,2016,(3):22−26.

[60]洪俊杰.新常态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理论创新和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61]王光,卢进勇.国际投资规则新变化对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2016,(12):46−49.

[62]郭凌威,卢进勇,郭思文.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回顾与展望[J].亚太经济,2018,(4):111−121.

[63]杨立强,卢进勇.中国企业“走出去”未来发展方向与思路[J].国际贸易,2018,(7):46−51.

[64]桑百川.防范对外直接投资高速增长的宏观经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6,(4):67−76.

[65]林桂军.夯实外贸发展的产业基础,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J].国际贸易问题,2016(11):3−11.

[66]陈建勋,翟春晓.投资发展周期:新兴市场国家的检验与拓展[J].财贸经济,2015,(2):87−96.

[67]陈建勋,赵正一.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具有普适性吗?——机制解析与实证检验[J].浙江社会科学,2016,(10):25−37.

[68]汪洋,严军,马春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的价值侵蚀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14,(7):41−44.

[69]刘舒年,杨佳明.“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及其融资问题[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6):37−40.

[70]黄晓玲.对外投资促进措施:国际模式评介与中国体系的构建[J].国际经济合作,2003,(12):19−22.

[71]韩琪.缩小“资本流出缺口”与扩大对外直接投资[J].国际经济合作,2005,(2):4−8.

[72]黄人杰.政策性金融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金融支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7,(4):66−70.

[73]卢进勇,闫实强.中国对外投资促进与服务体系建设的演进、成绩和前景展望[J].国际贸易,2012,(1):18−22.

[74]周煊.中国境外投资监管与服务政策体系的特点及完善[J].当代财经,2006,(2):99−102.

[75]张洁颖,周煊.“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的思考[J].国际贸易,2007,(4):27−30.

[76]沈四宝,伏军.构建我国境外投资促进立法的若干思考[J].法学家,2006,(4):121−127.

[77]张新民.“走出去”战略下中国企业信用评价的相关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78]伏军,韩杰.我国境外间接上市立法的发展、影响及其评价[J].法律适用,2008,(3):86−88.

[79]沈四宝,郑杭斌.构建我国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法律监管的若干思考[J].西部法学评论,2009,(2):41−48.

[80]关利欣.中新境外工业园区比较及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12,(1):57−62.

[81]杨长春,王文娟,宋琳.中国物流业“走出去”现状及未来路径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6,(6):52−57.

[82]吴承忠.中国广播影视行业对外投资区位选择与影响因素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9,(9):145−150.

[83]桑百川.中国要不要参与跨国购并[J].开放导报,2001,(Z1):23−24.

[84]李自杰,李毅,曹保林.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跨国并购数据库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4):152−157.

[85]卢进勇,李秀娥.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历程、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Thomson Reuters并购数据[J].国际贸易,2012,(12):40−44.

[86]孔淑红,徐莺燕.医药行业跨国并购的利弊[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2):17−20.

[87]杨立强,卢进勇,程晓青.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海外并购经验与教训分析[J].国际贸易,2017,(4):57−61.

[88]周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特点及挑战[J].改革,2005,(9):92−96.

[89]朱允卫,曹淑艳.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及发展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5,(8):78−83.

[90]付子墨,林汉川.我国机床制造企业海外并购的关键因素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1):155−163.(www.xing528.com)

[91]刘青,陶攀,洪俊杰.中国海外并购的动因研究——基于广延边际与集约边际的视角[J].经济研究,2017,(1):28−43.

[92]贾镜渝,赵忠秀.创造性资产寻求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知识转移与动态技术能力提升——以南京汽车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5,(4):9−11.

[93]武天兰,范黎波.中国上市企业跨国并购交易持续时间研究:资源与制度视角[J].中国软科学,2020,(2):120−128.

[94]李自杰,高璆崚,肖明明,张敏.组织冗余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进型战略——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亚太经济,2018,(6):103−111.

[95]洪俊杰.中国企业全球营商环境指数报告(2015)[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6.

[96]王稳,张阳,石腾超,赵婧.国家风险分析框架重塑与评级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7,(10):34−43.

[97]杨立强,卢进勇,等.境外投资环境报告(2015−2016)[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98]王丽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风险规避还是风险偏好[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8,(6):117−126.

[99]卢进勇.抓住机遇“走出去”[N].人民日报,2001−12−14日(007).

[100]卢进勇.入世与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J].国际贸易问题,2001,(6):1−5.

[101]卢进勇.入世与中国利用外资和海外投资[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102]卢进勇.入世与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J].国际经济合作,2000,(12):10−12.

[103]周英.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对外开放战略的思考[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2):36−39.

[104]卢进勇,余劲松,齐春生.国际投资条约与协定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5]刘辉群,卢进勇.国际投资规则的演变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

[106]卢进勇.从无到有——关于加快发展中国跨国公司的几个问题[J].国际贸易,2006,(2):4−7.

[107]温丽琴,卢进勇.中国跨国公司构建自主国际生产经营网络研究[J].亚太经济,2012,(6):59−64.

[108]卢进勇,张之梅.自主知识产权与企业“走出去”战略[J].国际经济合作,2007,(2):26−30.

[109]傅慧芬.论我国企业创建全球名牌之旅[J].国际贸易,2007,(11):10−14.

[110]卢进勇,陈静,王光.加快构建中国跨国公司主导的跨境产业链[J].国际贸易,2015,(4):4−10.

[111]卢进勇,杨杰,郭凌威.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角色变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6,(7):3−14.

[112]陈建勋,刘黎.基于网络关联与组织演化双重视角的中国跨国公司成长策略研究——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与启示[J].财贸研究,2013,(1):55−61.

[113]卢进勇,杨国亮,杨立强.中外跨国公司发展史[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114]林汉川,张思雪.国家形象与中国产品走出去的资产累积[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4):5−15.

[115]胡海晨,林汉川,张思雪.三重效用叠加的中国高铁品牌国际化发展模式及启示[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4−40.

[116]张思雪,林汉川.新常态下创新与社会责任对中国产品海外形象的影响研究——基于全球108个国家海外消费者的问卷调查[J].中国软科学,2017,(2):102−112.

[117]阎大颖,洪俊杰,任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基于制度视角的经验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9,(6):135−142.

[118]Yan,D.,J.Hong and B.Ren.Determinants of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y Chinese enterprises[J].Nankai Business Review,2009,1(3):237−253.

[119]洪俊杰,黄薇,张蕙,陶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理论解读[J].国际经济评论,2012,(4):121−134.

[120]Wang,C.,J.Hong,M.Kafouros and A.Boateng.What drives outward FDI of Chinese firms?Testing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s[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2,21(3):425−438.

[121]Wang,C.,J.Hong,M.Kafouros and M.Wright.Exploring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volvement in outward FDI from emerging econom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2,43(7):655−676.

[122]林桂军,任靓.加工出口下滑在动摇我国出口政策模式的基础[J].国际贸易,2016,(10):4−13.

[123]李自杰,李毅,陈达.国际化经验与走向全球化——基于中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8):126−137.

[124]綦建红,李丽,杨丽.中国OFDI的区位选择:基于文化距离的门槛效应与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12,(12):137−147.

[125]吕越,盛斌.融资约束是制造业企业出口和OFDI的原因吗?——来自中国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研究,2015,(9):13−21.

[126]洪俊杰,张宸妍.融资约束、金融财税政策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J].国际经贸探索,2020,(1):53−70.

[127]郭桂霞,赵岳,巫和懋.我国“走出去”企业的最优融资模式选择——基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6,(8):111−126.

[128]杨宏恩,孟庆强,王晶,李浩.双边投资协定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基于投资协定异质性的视角[J].管理世界,2016,(4):24−36.

[129]王丽丽,范志勇.双边投资协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进入——来自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证据[J].浙江学刊,2017,(6):148−156.

[130]洪俊杰,张宸妍.产业政策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机制和福利效应[J].世界经济,2020,(11):28−51.

[131]闫雪琴,孙晓杰.企业政治关联与跨国并购绩效——基于中国并购方数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119−127.

[132]陈昊,李凯杰.吸引外资真的促进了对外投资吗——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再检验[J].财贸研究,2018,(8):31−38.

[133]吕越,邓利静.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基于中资银行“走出去”的影响与机制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9,(10):53−63.

[134]庄序莹,唐煌,林海波.东道国税收环境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J].财政研究,2020,(5):103−116.

[135]高宇.中国企业投资非洲:市场和资源导向——基于面板数据的Tobit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2,(5):82−93.

[136]高宇.中国企业对避税港的直接投资动因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0,(8):43−46.

[137]宋志红,范黎波,李冬梅,李常洪.“走出去”战略能提升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吗?[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30−34.

[138]贾怀勤.以全新视角评估“走出去”对中国出口的促进作用[J].国际贸易,2009,(9):17−19.

[139]杨震宁,贾怀勤.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与贸易扩张:互补还是替代?[J].当代经济科学,2010,(4):36−45.

[140]张伟如,韩斌,胡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2,(11):54−56.

[141]李向科,汪勇祥,吴卫星.QDII制度的市场影响[J].中国金融,2004,(14):48−50.

[142]汪洋,严军,马春光.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5):74−81.

[143]吴剑峰,乔璐,杨震宁.新兴市场企业的国际化水平、研发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4):140−151.

[144]Lu,Yue,Yunlong Lu,Ka Zeng and Yadong Li.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Margins of Trade:Empirical Evidence from One Belt,One Road Countries[J].China: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8,16(1):129−151.

[145]卢进勇,闫实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模式比较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5,(3):24−29.

[146]傅慧芬.进军海外市场——中国企业渗透海外市场的方式和竞争战略研究[J].企业管理,2004,(2):40−42.

[147]李自杰,刘畅,李刚.新兴国家企业持续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驱动[J].管理科学学报,2014,(7):35−49.

[148]施建军,范黎波.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识别与防范[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13):68−73.

[149]周煊.中国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监管问题研究——基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1):131−140.

[150]周煊,汪洋,王分棉.中国境外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及防范策略[J].财贸经济,2012,(5):98−105.

[151]杨震宁,李东红,王以华.中国企业研发国际化:动因、结构和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2010,(4):44−55.

[152]李丽.以ISO 26000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思路与建议——基于密松水电站项目的思考[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1):96−103.

[153]于鹏,李丽.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社会责任风险管理与利益相关方参与[J].国际经济合作,2016,(7):49−53.

[154]祝继高,王谊,汤谷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研究——基于战略性社会责任和反应性社会责任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9,(9):174−192.

[155]Braeutigam,Deborah and Haisen Zhang.Green Dreams:Myth and Reality in China’s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in Africa[J].Third World Quarterly,2013,34(9):1676−1696.

[156]王思语,孟庆强.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计数模型的实证检验[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5):57−64.

[157]桑百川.“一带一路”建设助力克服世界市场失灵[J].求是,2016,(19).

[158]郑伟,桑百川.“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基础探析——基于世界市场失灵的视角[J].东北亚论坛,2017,(2):94−105.

[159]蓝庆新,赵永超.“一带一路”倡议导致沿线国家落入债务陷阱了吗?[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8):106−115.

[160]裴长洪,于燕.“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扩大开放[J].国际经贸探索,2015,(10):4−17.

[161]蓝庆新.应大力推进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9):61−66.

[162]蓝庆新,黄婧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20,(4):121−128.

[163]李小帆,蒋灵多.“一带一路”建设、中西部开放与地区经济发展[J].世界经济,2020,(10):3−27.

[164]吕越,陆毅,吴嵩博,王勇.“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投资促进效应——基于2005—2016年中国企业绿地投资的双重差分检验[J].经济研究,2019,(9):187−202.

[165]吕越,尉亚宁.贸易网络地位与对外直接投资——基于1970~2018年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0,(5):113−124.

[166]唐晓彬,崔茂生.“一带一路”货物贸易网络结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机制[J].财经研究,2020,(7):138−153.

[167]龚炯,李银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解析[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1,(2):27−37.

[168]吕越,娄承蓉,吕云龙,王勇.金融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地投资——基于母国和目标市场特征的异质性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19,(2):37−55.

[169]李杨,程斌琪.“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金融科技合作体系构建与金融外交升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13−125.

[170]魏天磊.“一带一路”背景下“10+3”财金合作机制的发展方向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S1):311−314.

[171]张丽平,蓝庆新.以资本运作推动“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建设[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71−76.

[172]林建勇,蓝庆新.“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S1):203−206.

[173]王志民.“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哈产能合作及其溢出效应[J].东北亚论坛,2017,(1):41−52.

[174]陈胤默,孙乾坤,张晓瑜.孔子学院促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吗?——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板数据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7,(8):84−95.

[175]傅雨飞.“一带一路”的文化包容机制:价值结构、阻力分布与路径优化——基于结构功能主义方法的分析框架[J].江海学刊,2018,(4):72−77.

[176]洪俊杰,刘辉.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与中亚地区贸易往来的中国策略[J].改革,2015,(11):34−42.

[177]唐晓彬,王亚男,张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测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8):140−158.

[178]祝继高,梁晓琴,王春飞.信息透明度如何影响“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0,(6):46−61.

[179]Ge,Ying,David Dollar and Xinding Yu.Institutions and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Evidence from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China Economic Review,2020(61).

[180]杨言洪.“一带一路”黄皮书2014[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5.

[181]李计广,钊锐,张彩云.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潜力分析——基于随机前沿模型[J].亚太经济,2016,(4):96−103.

[182]赵东麒,桑百川.“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产能合作——基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6,(10):3−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