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走过了辉煌的70年历程(1951—2021)。1951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设立了高级商业干部学校,招收在职青年干部入学,按照高等院校的要求进行外贸和外语的学习。根据教育部1952年院系调整计划,高级商业干部学校于1953年改名为“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培养外贸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同年,原中央财经学院外贸教师并入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1954年,全国高等院校再次调整,其他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一律停办。当年7月,以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为基础,合并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对外贸易专业,建立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并入同济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师资,并调入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原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师资。至此,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汇聚了一大批来自全国的国际贸易精英人才,成为对我国国际贸易教育影响最大的学校。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清晰,即培养能够出国从事外贸业务工作的专门人才,具体表述为:培养政治上坚定可靠,具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了解对外贸易各种基本政策与业务知识,并能初步运用一门外国语言,能够派遣出国工作的专门人才。[2]
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陷入瘫痪。1970年,北京对外贸易学院被撤销。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日益扩大,迫切需要外贸干部。1972年,外贸部决定以原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教职员为主体,建立对外贸易中等专业学校。1973年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科教组发出通知,恢复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复校后,设立外贸英语、日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朝鲜语、意大利语、越南语等专业,但国际贸易专业直至1978年才得以正式恢复。1984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并成为全国唯一的国际贸易博士点授予单位。(www.xing528.com)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由贸易而生,因贸易而兴。70年的发展历程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汇聚了大批国际贸易领域的卓越学者,为我国对外开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改革开放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老一辈学者在投身国际贸易教育事业的同时,通过对国际贸易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提出了许多鲜明的观点,建立、完善和丰富了我国国际贸易学科体系,为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