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学十讲:审美体验的重要性

艺术学十讲:审美体验的重要性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4]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就必须要有审美体验活动的介入。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体验既是艺术鉴赏的第二个层次,也是开展艺术审美活动的中心环节。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点,在审美体验层次中表现出来的再创造特征与鉴赏者的期待视野和文本的呼唤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

艺术学十讲:审美体验的重要性

审美直觉活动让我们在瞬间感受到了审美对象形式之美,但是单凭这一点,我们还不足以完成艺术鉴赏活动所要求完成的任务。

一个孩子凭借自己良好的审美直觉能力,会感觉一首曲子很美,但是这与他成年之后聆听同一首曲子时内心产生的美感是不同的。一个学龄前儿童会模仿大人读完一首古诗,并因为琅琅上口而感觉到美,但是等他长大成人之后再去读同一首诗,就会因为学识、阅历上的丰富和积累而产生不同的感觉。在西方,交响乐的听众群主要是中老年人,因为这种富于思想情感内容的音乐表现形式只有在上了年纪的人那里才容易产生共鸣。

艺术鉴赏活动不仅要求我们能够发现和感受形式美,而且还要求我们能够发掘和领会与形式美同等重要的,诸如题材、主题和意蕴等内容美。正如审美心理学家金开诚所讲:“初感虽然敏锐,却不一定准确和全面,甚至还会有错觉。因此在抓住某种初感后,不仅要对此反复玩味,还要结合对整个作品的全面感受,统一进行思考,才能使敏锐而隐约的初感转化为准确而深刻的欣赏。”[44]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就必须要有审美体验活动的介入。

在整个艺术鉴赏活动中,审美直觉只是起到了拉开序幕、打开大门的作用,而登堂入室,直至获得充分的审美享受,得到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讲的“高峰体验”,则需要启动审美体验的程序,让想象、联想和情感活跃起来,使鉴赏主体反作用于艺术作品。这时,人的心理活动处于一种主动状态,而艺术鉴赏行为也逐渐地演变成审美再创造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体验既是艺术鉴赏的第二个层次,也是开展艺术审美活动的中心环节。它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把整个艺术审美活动推向了高潮,让观赏者于审美再创造当中发现了自我,并确证了自己作为人的本质力量。

审美体验活动表现出来的最大特征就是鉴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在通感的激发下,鉴赏者的想象力、联想力和情感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以至于他们忘乎所以地投入作品当中,把自己的人生体验与作品的内容融合为一。读《西游记》,想象着孙悟空猪八戒;读《红楼梦》,想象着贾宝玉林黛玉;听《田园交响曲》,仿佛置身于空旷幽静的原野;看电影《阿凡达》,感觉自己似乎也成了外星球那个神秘世界中的一员。有了审美体验,我们的审美鉴赏活动就变得更加积极活泼起来,这不仅使艺术形象变得生动具体、性格鲜明,而且还让观赏者在交流活动中对自我有所认识,从而更加清楚自己的性格、趣味、爱好文化修养水平。

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点,在审美体验层次中表现出来的再创造特征与鉴赏者的期待视野和文本的呼唤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www.xing528.com)

按照期待视野的理论,我们在开展艺术鉴赏活动时,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对象形式对感官的刺激,而是在通过审美直觉发现并感受美的同时,发挥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的作用,对审美对象,即“文本”形成了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它不经意的,有时甚至是无意识的习惯的方式支配着阅读过程,读者阅读中的定向、选择和同化,完全是在不知不觉、不假思索中进行的。”[45]期待视野决定了我们对审美对象的选择,同时也决定了我们在欣赏和理解它们时的方向与程度。在这种前结构和心理图式的作用下,艺术鉴赏者会主动地寻找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的作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想象着更加完美的形象。于是,整个审美过程变成了艺术家与鉴赏者交流互动的过程,鉴赏者对审美对象(文本)的欣赏成了一种再创作,而由此形成的新的期待视野,又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动机,从而推动了艺术创新事业的发展。

作品形式中的呼唤结构是引发鉴赏者成为艺术作品创造者的一个客观原因。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在符号与符号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间隙”(gap),即使是看上去天衣无缝、自然而然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不例外。这就意味着,我们无论是在理解一段文字,还是欣赏一个作品时,都不可能离开误读与想象。换言之,任何理解都是“误读”,而任何欣赏都是在想象作用下的审美再创造。由于文学作品形式中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和空白,读者在阅读时如不运用想象将这些不确定的因素确定化,将这些空白填满,他的阅读活动就进行不下去,也就无法完成对作品的欣赏或“消费”。文本中的“空白”或“不确定”,体现出一种需要,这种需要会诱发、激起读者再创造的欲望,成为读者再创造的激发点。正因为如此,聪明的艺术家为了激发大家的欣赏热情,就会主动扩大文本形式中的“空白”,故意在作品形式中留下想象的空间,以此来召唤人们关注、欣赏和消费他们的艺术表现。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和水墨画艺术都是很好的说明材料。比如在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通常我们都是在欣赏演员的表演功夫,而不是去看舞台上那些现实的场景。演员在舞台上假戏真做,把唱念做打的功夫和自己对生活的想象结合在一起,演得很投入,像是着了魔的“疯子”。而台下的观众因为有了这样一种体现召唤结构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变成了忘乎所以的“傻子”,他们为作品所吸引,忘掉了现实,与剧情、人物融合为一,用自己的想象和情感丰富着、创造着舞台上的形象,使他们更加鲜活迷人。

不管我们是从审美发展过程的角度认识艺术鉴赏活动中的审美再创造问题,还是站在接受美学的立场上认识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审美再创造现象与审美体验过程的紧密关系是毋庸置疑的。它的存在让艺术审美活动富于人的主体性特征,让人们在投入这种活动时,不完全受制于作品形式的影响和作者意图的控制,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品形象和价值的构建之中,在欣赏和接受作品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作为鉴赏主体的身份。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我们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实现精神上的升华才会有所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