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审美直觉:打开艺术欣赏的大门

审美直觉:打开艺术欣赏的大门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审美直觉在保持了心理学上的基本意义之外,又有自己的概念特征。不管是声音、图形,还是动态,只要它们在力的图式和强度上体现出共同的意义,就会在人的审美直觉活动中相互转换,并整合出一个更为强烈的感觉来。审美直觉打开了艺术欣赏活动的大门,让我们在发现美的同时,也开始为之感动,并在感动当中将整个审美活动进一步地引向高潮。

审美直觉:打开艺术欣赏的大门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有人把人的认识分为三种方式:直觉、知觉和概念。直觉的对象是事物的外表,它不涉及事物的意义。知觉的对象,不仅关乎事物的外表,而且还关乎事物的意义。概念只涉及事物的本质,所以,它是抽象的,其意义也只能是通过抽象的思维方式来把握。

按照认知活动的规律,直觉先于知觉,知觉又先于概念。但在实际认识活动中,三者又是高度统一的。知觉离不开直觉,概念也离不开知觉。反过来,知觉离不开概念,直觉也离不开知觉。因为“知觉是根据以往经验去解释目前的事实,而以往的经验大半取概念的形式存在心中”[40]。不管怎样,直觉针对的都是事物的感性形式,它与个别事物的外貌联系在一起。这是直觉概念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审美直觉在保持了心理学上的基本意义之外,又有自己的概念特征。它不仅是人们开展知觉表象与概念抽象活动的原始基础,而且还有属于自己的功能。关于这一点,18世纪中叶的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就专门用过一个新概念——“Aesthetica”(中文译为“美学”)来说明。在他的研究中,直觉感知活动的独立作用第一次得到了肯定,人的感知活动除了能为知觉提供感性材料外,也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发现美。

17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夏夫兹伯里说:“眼睛一看到形状,耳朵一听到声音,就立刻认识到美、秀雅和和谐。”[41]19世纪俄国美学家普列汉诺夫也说:“一件艺术品,不论使用的手段是形象或声音,总是对我们的直觉能力发生作用,而不是对我们的逻辑能力发生作用,因此,当我们看见一件艺术品,我们身上只产生了是否有益于社会的考虑,这样的作品就不会有审美的快感。”[42]对于美感问题,编剧艾伦·史贝灵讲得更加直白:“我无法定义美,但当美出现在眼前时我立刻就能知道。”[43]这些审美经验非常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审美直觉的显著特征,那就是当下即得的直观性,它是独立的、直接的,也是观照性的、创造性的。

无论是听一首歌、看一幅画,还是读一首诗、看一处风景,我们对它们的欣赏,都不需要动脑筋去想,而只是靠当下即得的心领神会。从表面上看,艺术鉴赏活动是艺术鉴赏者对艺术审美对象形式的赏析,而实际上,它是两个心灵之间所达成的默契。当艺术鉴赏者在艺术鉴赏活动中通过审美直觉发现了美,也就意味着他发现了另外一个与自己有着同样心灵的人,他们就是彼此的知音。(www.xing528.com)

在审美直觉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我们对它的独立性、直接性和观照性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在谈到它的创造性特征时,就不太容易理解了。关于这个问题,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得十分清楚。他说:美是直觉,直觉是表现,表现是创造。在这里,直觉虽然与感觉发生联系,但是却并等同于感觉。直觉发现的是美,感觉发现的是个别形式。面对一片风景,艺术家看到了画意,而一般人只是感觉到了平淡无奇的景色。同样是看风景,艺术家用直觉看到了美,而一般人只是用眼睛看到了物象。人们在应用审美直觉的时候,往往是在调动和发挥通感的作用,让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这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审美感受,显示了审美直觉活动的表现性和创造性特征。苏东坡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夸赞琵琶演奏者弹出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而我们在聆听《黄河大合唱》的时候,眼前也仿佛浮现出了那奔腾咆哮的黄河。这些都是通感在审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结果。

当代格式塔心理学认为,通感现象的产生是心理同构的产物。不管是声音、图形,还是动态,只要它们在力的图式和强度上体现出共同的意义,就会在人的审美直觉活动中相互转换,并整合出一个更为强烈的感觉来。这种感觉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感觉,它可以让我们观照到形式本身的意义,让我们在平淡无奇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美。雕塑家罗丹所谓的那种可以发现美的眼睛,说的就是这种感觉;画家达·芬奇号召大家要学会“看”,说的也是这种感觉。

审美直觉打开了艺术欣赏活动的大门,让我们在发现美的同时,也开始为之感动,并在感动当中将整个审美活动进一步地引向高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