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育与艺术教育的紧密关联-《艺术学十讲》第三节

美育与艺术教育的紧密关联-《艺术学十讲》第三节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作为美感教育的重要媒介和方式,艺术教育在推动这项事业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其作用是非同小可的,也是不可替代的。而人类的教育活动对于大脑的作用,就体现在全脑教育上。科学研究资料表明,人的整个大脑皮层有140亿个神经元,它们依靠突触发生机能相互联系和传递信息。很显然,右脑所体现出的功能与艺术发展所要求的能力关系密切。

美育与艺术教育的紧密关联-《艺术学十讲》第三节

席勒是西方第一个真正把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联系在一起的人。因此,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那个时代,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理论的先驱性人物。对于他的思想,黑格尔理解得最透彻,他说:“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欲念、感觉、冲动和情绪修养成本身就是理性的,因此理性、自由和心灵性也就解除了它们的抽象性,和它的对立面,即本身经过理性化的自然,统一起来,获得了血和肉。这就是说,美就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就是真正的真实。”[12]一旦在人的现实生活中让这种真实得到了实现,那么,我们也就赢得了真正的自由和解放。而作为美感教育的重要媒介和方式,艺术教育在推动这项事业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其作用是非同小可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第一,艺术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大脑发育,让大脑的潜能在左右脑共同协调发展中得到充分的开发。

从结构上讲,大脑有爬虫复合体、边缘系统大脑皮层三个层面和左右两个半球。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思维活动,就是它们相互协调、整体发挥、共同作用的结果。离开了这种“全脑”的活动,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无法正常地开展,也自然不会取得好的实践效果。而人类的教育活动对于大脑的作用,就体现在全脑教育上。艺术教育在这个方面的作用,有其独到的、不可替代的功能。

首先,人们通过研究发现,艺术教育在刺激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上的作用显著。

正如大家所知,大脑皮层占全部大脑的85%,是人脑中最重要的部分。作为人类进化的产物,它的发育水平是和文化以积累的方式发展同步的。考古人类学的资料证实,人的大脑皮层越丰厚,他们的创造能力就越强,文化发展水平也就越高,文化生活的内容也就越丰富。所以,为了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富于创造力,过上高品质的文化生活,通过教育的方式,刺激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使之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人的社会生活中来,就成了教育发展的一大课题和任务。

科学研究资料表明,人的整个大脑皮层有140亿个神经元,它们依靠突触发生机能相互联系和传递信息。这个自动化程度极高的信息处理系统具有可变性。在某种条件下,它可以朝好的方面发展,人越变越聪明;也可以朝坏的方面发展,人越变越愚笨。新鲜、生动、多样、变化的优质信息源会激活大脑突触的传递功能,让人越来越聪明。而简单、僵化、呆板、重复的劣质信息源则不仅会造成大脑信息传递方式的简单化、模式化和反应迟钝化,而且还会在长期影响中形成难以改变的心理定式,让人在接受这种教育活动中越变越愚蠢。所以,采用何种信息源开展教育活动,对于大脑皮层乃至整个脑功能的发挥意义都是重大的。

经过观察和选择,人们发现,艺术形式就是一种优质的信息源。它富含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了人的个性,表现出了生活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令人感到新奇和快乐,假如人们以它为主要媒介开展艺术教育,根据具体的科学研究成果[13],就能有效地达到刺激大脑皮层神经元,使之带动整个大脑功能发展,提高人的创造力和智力水平的目的。另外,对婴幼儿进行艺术教育,还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他们的大脑正处于发育阶段,需要信息源的刺激以促进其成长,用艺术教育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的,实践证明,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它含有知识性的内容,但又有形象化的外表,这种既能开启智力又不导致疲劳的形式,很容易为婴幼儿的大脑所接受,让他们比没有接受这种教育的人更加聪慧。“大体上可以这么说,对于婴幼儿,艺术教育有利于其大脑的健康发育;对于青少年,艺术教育有利于其大脑的健康成熟;对于中老年人,艺术教育则可以起到保健和减缓衰老的作用。”[14]

其次,人们通过研究还发现,艺术教育有利于大脑潜能的全面开发。

人的左右脑是两个高度专门化的结构。左脑主要负责人的语言、逻辑,右脑主要负责人的空间把握和想象力。很显然,右脑所体现出的功能与艺术发展所要求的能力关系密切。这也就意味着,通过开展艺术教育,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和开发右脑的功能,使之更好地与左脑的功能发挥结合在一起,从而让人脑的潜力充分、全面地得到展现。虽然艺术教育的开展主要对人的右脑起作用,但是,由于人脑是一个整体,艺术教育对右脑的影响必然也会影响到左脑,这就会让一个长期接受艺术教育的人,在感情和理智、直觉与理解、部分与整体、想象与逻辑等原本会发生对立甚至是冲突的方面实现和谐与统一,从而让大脑自然、健康、积极地发挥出自己的整体性作用,把人的潜能在现实中充分地释放出来,使我们在面对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时变得更加强大。

事实证明,单方面开展以左脑功能开发为目的的智力教育,结果不仅无法让我们看到一个智力健全的人,而且也无法让我们看到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离开了右脑功能的发挥,我们的思维水平与状态也只能是“一只较大的白鼠和一架缓慢的计算机”,[15]而世界在人的眼中也就只能呈现出一个钟表状的模样,我们的思维假如停留在这样一种低级的和机械化的水平与状态中,那就无法发挥其发现和认识世界,学习和掌握知识,并帮助我们开创美好未来的作用。我们所需要面对的这个世界,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是偶然的;不仅是理性的,而且也是感性的;不仅是逻辑的,而且也是直觉的。要想真正和这样的世界发生关系,并认识、把握住它,就必须充分地发挥整个大脑的功能,让左右脑的功能配合起来,协调一致地发挥作用,这样不仅能让人的大脑功能得到彻底的开发,大脑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而且人的精神品质也会在这样的条件作用下,由分裂走向完整,由机械走向自然,由游戏走向自由。为了完成这么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针对人类文化发展的现实情况,利用艺术教育去促进右脑功能的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

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极大地开发了人的左脑功能,让我们感受到了理性文化的发展给予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推动力。与此同时,我们在精神上也因此陷入了另一种困境中。名著《物种起源》的作者达尔文在其晚年,不仅感受到了这种困境,而且还为之烦恼不已。他说:“在过去二三十年内,我的思想在一个方面发生了变化。我自小直到30岁,或在超过30岁时,曾对很多种类的诗歌产生很浓厚的兴趣,其中,例如有弥尔顿、格雷、拜伦、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雪莱的诗篇;甚至在中学少年时代,我对莎士比亚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历史剧,已有了热烈的爱好。我还讲过,早先我对绘画有相当的爱好,而且对音乐也非常热爱。可到现在,很多年来,我竟不能有兴趣去阅读一行诗句:最近,我尝试着去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却发现它枯燥乏味,使我难以容忍,以致厌恶万分。我也几乎丧失了对绘画和音乐的兴味。……我的头脑,好像已变成了某种机器,专为把大量收集到的事实加工研磨,制成一般的法则;但我还不能理解,为什么这必然会引起我头脑中激发高尚审美兴趣的那些区域衰退呢?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具有比我更高级组织的或更良好构造的头脑,那么,他就不会遭受这种损失了;如果今后我还会活下去的话,那就一定要制定一条守则:在每个星期内,至少要阅读几首诗和倾听几段音乐;也许采取了这种用脑的方法,会因此把我现在已衰退的那些脑区恢复到通常的灵敏度。”[16]

美育观念的倡导者、我国著名现代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对这个问题也有相同的认识。他说:“常常看见专治科学,不兼涉美术的人,难免有萧索无聊的状态。无聊不过,于生存上强迫职务以外,俗的是借低劣的娱乐做消遣;高的是渐渐的成了厌世的神经病。因为专治科学,太偏于概念,太偏于分析,太偏于机械的作用了。”“抱了这种机械的人生观世界观,不仅对于自己竟无生趣,对于社会毫无爱情;就是对于所治的科学,也不过‘依样画葫芦’,决没有创造的精神。”[17]由此可见,一味接受科学的教育,忽视艺术教育的作用,突出知识的灌输,排斥美育的价值,不仅对大脑功能的发挥有着不利的影响,而且对人的心理发展和社会生活也有着负面的作用。如此发展下去,不及时亡羊补牢,大力开展以艺术教育为主导的美育活动,就必然会在人与社会的发展上产生严重的恶果。

第二,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能够使人类的社会生活环境得到美化,由此促进人的社会性以及社会文化发展的全面性,为社会文化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我们既是环境的依赖者,也是环境的创造者。在实践发展活动中,我们不仅建立和发展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建立和发展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这样一种历史进程当中,我们一开始过的是顺应自然的生活,然后就是改造自然的生活,而现在,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回归自然,在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中求发展的必要性。而艺术教育在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大。

首先,艺术教育可以通过培养人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发现和表现自然。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学习了绘画之后,才发现家门口的水塘是那么美丽,远处山丘的侧面有着那么丰富的色彩,而这一切都是他40多年来用普通人的眼光未曾关注到的。按照美学家黑格尔的观点,自在却不能自为的自然美本身是不完善的,人们会感觉到宁静的夜色很美,鲜花盛开的草地很迷人,是因为这些自然景象唤醒了人们的心情。后来,这种思想被人发挥成移情说,认为自然之所以美,是人们将自己的审美感情投射到自然对象上的结果。由于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整个世界史的产物”[18],我们对自然美的感受与表现也一定是体现为一种历史的进程,而并非在人类诞生之初就已经发生和做到。在这个方面,中国的山水画艺术与西方的风景画艺术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力的证据。我国的山水画艺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才发育成熟,而西方的风景画直到17世纪才在荷兰出现。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要想和自然建立和发展关系,首要任务就要从培养人的形式感受力和情感体验力入手,而这正是艺术教育的拿手好戏。

通过山水画的创作、传播和教育,我们把自然-山水的概念引入现实生活当中,创造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古典园林艺术。西方风景画艺术的发展也在现实中产生了很大的效应,它在18世纪被纳入洛可可艺术文化潮流当中,在英国的公园设计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照物。这些由艺术教育所策动的现实文化发展内容的演变,标志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让我们从人与自然对立的紧张情境中走了出来,开始走向和谐,走向统一。

其次,艺术教育可以积极地发挥艺术的情感交流功能,在现实文化发展中起到沟通人心、增强群体意识和认同感、提高人的社会性的作用。

在我国,早在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就指出:诗除了能兴、能观、能怨,还有让大家聚合在一起,即群的作用。对此,瑞士心理学荣格也在他的著作《心理学与文学》中说:“只有在艺术中,人们才理解到一种能允许所有的人都去交流他们情感的韵律,从而使人结合成一个整体。”孔子和荣格的论述在德国艺术史学家格罗塞的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格罗塞说:“原始舞蹈的社会意义全在乎统一社会的感应力”,它“领导和训练一群人,使他们在一种动机、一种感情之下为一种目的而活动”。舞蹈的这种社会功能,让原始人类把舞蹈视为生活中的重头戏,无论是在劳动、祭司中,还是在生活中,他们都喜欢让舞蹈融入其中,“在跳舞的白热中,许多参加者都混合而成一个,好像是被一种感情所激动而动作的单一体。在跳舞期间他们是在完全统一的社会态度之下”。[19]舞蹈既是原始人类的生活,也是他们接受教育的方式。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人们在心底就会种下群体意识的种子,并且也会不断地增强相互间的认同感。当然,艺术教育并不是建立群体意识和培养认同感的主要手段,但是,在它的作用下,人们能够建立起更加自然和谐的社会关系,也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艺术是心之桥,艺术的表达是国际性的语言。每当人们唱起歌、跳起舞的时候,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彼此间的隔阂与交流中的障碍,让大家在艺术氛围的感染与带动下,成为一个在感情上十分融洽的整体。由于艺术具有这种超越文化壁垒、突破语言障碍、沟通人心的强大作用,人们甚至想到用它来充当和外星人交流的工具。来自中国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和西方古典交响乐大师贝多芬的作品《田园交响曲》,就曾在美国发射到太空的一个飞行器上执行重大任务,人们希望在遥远的太空当中,能够有外星人听到并欣赏它们,然后和我们取得联系,成为朋友。

可见,对于艺术的情感交流功能,我们不仅非常认同,而且还积极地在艺术教育和科学实践领域加以应用,希望它能够在人类社会和科学探索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艺术教育还可以把古往今来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系统地加以整理、研究和传播,让各民族的艺术文化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得到认识、理解和欣赏,从而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互信,强化人类的整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人类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

人类的生活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人与人之间要开展情感交流活动外,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形式以及各个民族间的文化发展也要通过碰撞和对话来消除误解与隔阂,增进同情和理解,树立全人类的思想意识,让人类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得到全面且整体的提高。在这个问题上,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所产生的推动力是不容忽视的。

正如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没有别的部分会像艺术这样使我们觉得我们的文化所带着的贵族气了,而同时它却又使我们觉得,在这里,我们自己和最低级的野蛮人真是相近。巴黎的、下栖的或绿怀村的超立体主义的当代画家,一方面嘲笑其隔壁画室的邻居,而另一方面却随便学描西非洲人的面具,或新几内亚的偶像。我们经过了好几个月的功夫,还不能了解原始社区的语言,不能适应社区的礼仪,但我们一开始便能够对于他们的雕刻和绘画发生美感,对于他们的舞蹈发生兴趣,且为他们的音乐所感动。艺术似乎是文化通衢中最闭塞,而同时又是最具有国际性和种族共通性的一种。”[20]艺术的这种“超文化”品格,打破了文化圈的局限性,让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层次的人都可在维持各自文化传统与特征的基础上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同感,建立起相互欣赏、理解、沟通和对话的关系平台。让人类的文化发展环境在保持开放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相互取长补短、全面发展的态势。

如今,随着广播、电视、图片、杂志等传播媒介的壮大与发展,大力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各式各样的艺术人才,让他们融入新的文化发展环境当中,利用各种新媒体,积极地发挥艺术在协调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增进民族和解、提高人类意识、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品质方面的重要价值,成为时代文化大发展中的一大亮点,体现出当代社会文化发展对艺术教育事业的重视。

在日本,教育界已经将艺术科学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称为三大科学。在美国,到20世纪80年代末,开设电影、电视专业的大学已有近千所,其在读学生已经达数万人。至于开设艺术院、系的综合性大学,更是逾千所之多。这与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学开展艺术教育的情况形成了不小的反差。[21]另外,大量新的艺术教育科目,如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文化学、艺术管理学、艺术教育学、艺术符号学、艺术理疗学等,也在现实文化发展的浪潮中应运而生,它们与传统的艺术教育科目——艺术史、艺术哲学一道,更加富于科学性和针对性地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在让受教育者得到更加全面而又细致的艺术教育的同时,也使他们更加自觉、有效地利用艺术化的语言和专业化的手段来开展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活动,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让全人类的文化发展变得更加协调一致,让我们的现实发展环境变得更加健康自然。

第三,艺术教育能够健全、发展和完善人格[22],提高人的素质,使人们拥有远大的社会理想,从而推动社会文明不断地发展。

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和自由发展的人。根据马克思的解释,这样的人有一个基本的特征,那就是能够“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3]。他们“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24]。

在现实中能够真正成为这样一个自由的人,能够拥有这么全面的能力来改造世界,应该说,这还是一个梦想。但是,这个梦想也并非真的无法在现实文化中实现。我们可以借艺术文化发展的环境,让它在想象的世界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在这个世界中,人的感性和理性、想象和思维、生理和心理、必然和自由、内容和形式都是高度统一的,它在给人以美感体验的同时,也让人品尝到了自由的滋味,从而让我们相信未来不是梦。

当然,这种靠想象来实现的东西,生命必定是十分短暂的。可是,对于人的生活来讲,这种虚拟的实现和美好的体验,毕竟让人看到了希望,培养了人们走向未来、争取自由的决心与信心。正因为如此,艺术教育才被纳入了社会理想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系统中,让它在更高层次的文化发展领域(人类精神和价值追求)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生产不仅作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25]艺术生产也不例外。艺术家创作出了富含精神内涵的艺术作品,里面不仅体现出美的价值,而且还具有真和善的价值,它们在为社会所消费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影响艺术消费者们的精神或心灵,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就会在这种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产品的熏陶、感染下,产生“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26]。人的文化品质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提高。一个人的内心在艺术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下,不仅会产生人的感觉,会欣赏音乐和美术,能够通过美感来确证自己,而且会发现自己的人性,继而求真、求善,进一步去确证自己,在真、善、美的引领下,丰富自己的内心,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在实践活动中迸发出激情、毅力、勇气和才能。应该说,这就是艺术教育之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最为具体的贡献。

艺术模仿生活,生活模仿艺术。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和艺术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生活环境和生活内容都已经高度艺术化。假如我们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环境,同时也无法作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和同时代的人开展正常的思想和情感交流活动。对于生活在当代社会的科学家来讲,通过艺术教育拥有完整、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富于想象力,懂得鉴赏艺术,对于有效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离开了想象力,科学的发展就难以找到根本的动力。离开了创造性的思维,科学研究也就难以突破旧的框框,另辟蹊径,有所发现。1998年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曾说到21世纪全世界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重要任务,他首先提到了人文艺术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哈佛大学重视人文艺术教育的原因是它既有助于科学家欣赏艺术,又有助于艺术家认识科学,还能帮助人们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由此可见,一个想要适应现代社会,并且在这个舞台上取得成就的人,不接受艺术教育,不仅会缺乏做人的素质,而且也无法拥有人才的竞争力。(www.xing528.com)

正如苏联当代美学家尤·鲍列夫所说的:“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成了完整的个性。”[27]传统的美育思想着重于艺术教育之于人格的整体、全面化教育,重视它在教育活动中对人的潜移默化的长远影响,让接受艺术教育者能够拥有美好、完善且健全的心灵,在现实生活中成为美丽、善良且真诚的人。而今天,我们提倡艺术教育,除了继承传统的美育思想外,我们还需要发挥艺术教育在创作、传播以及推动社会现实文化发展上的积极作用,使之不仅成为培养和提高人格素质的重要手段,而且成为推动艺术文化发展的关键力量、改变人们思想观念的主要工具及促进社会文化不断变革的主力军。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在最根本的层面上是和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和人类的教育活动一样,它是社会性的,满足的是人和人类社会的需求。然而,艺术教育又不是普通意义上讲的教育,它又有其特殊性,必须在研究和认识上加以区分,不然就不能在现实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当然,艺术教育的功能也与艺术的功能有所区别,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把二者等而化之。艺术的功能,重点在于通过想象去创造一个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美的理想世界,而艺术教育的功能,就其直接性而言,则是为了培养人的爱美之心,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才能,并借此来完善人格,推动社会历史文明的发展。二者之间有交叉,但作用点又有所不同。艺术的功能更加广泛,艺术教育的功能则相对具体。它除了教育、培养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让一部分人成为专业艺术家外,还在影响人的心灵的基础上,非常具有针对性地发挥如下功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开发大脑的潜能;美化环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改善人际关系,推动人类社会文化的全面性发展;完善人格,提高人的素质,树立社会理想,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最为根本的保障。

席勒的美育思想如今已经深入人心,他的哲学理念虽然没有在政治上产生影响,却推动了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懂艺术、爱艺术,从而提高了人的素质,增加了人的生活情趣,丰富了社会生活的内容,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1][德]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9页。

[2][德]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8页。

[3][德]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45页。

[4][德]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49页。

[5][德]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51页。

[6][德]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51页。

[7][德]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46页。

[8][德]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53页。

[9][德]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65页。

[10]刘若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69页。

[11]刘若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3页。

[12][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78页。

[13]刘峰:《人与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页。

[14]魏传义主编:《艺术教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53页。

[15][俄]尼科里斯、普里高津:《转变年代的科学》,《大自然探索》1986年第3期。

[16][英]达尔文:《达尔文回忆录》,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104页。

[17]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7页。

[18]《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5页。

[19][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70页。

[20][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21]彭吉象:《电影:荧幕世界的魅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22]这里讲的不是道德人格意义,而是独立人格意义,即西方人讲的“personality”。《艺术教育学》中有一个定义比较全面:“每个个体内部素质和外部表征的统一体,即由生理遗传和后天经验所共同决定并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动力的一致性、持久性、连续性、稳定性和行为的倾向性的身心组织。毫无疑问,它主要是教育的产物,也是全面教育的产物。”参见魏传义:《艺术教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66~67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24]《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72页。

[25]《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9页。

[26]《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6页。

[27][苏]尤·鲍列夫:《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6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