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学:工艺形态的艺术

艺术学:工艺形态的艺术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假如装饰物喧宾夺主,让被装饰物成为它的附属物,那么工艺文化的性质就将发生转变,出现向艺术文化发展的趋向。总之,离开了工具文化的发展,没有规则化和定型化工具产品的出现,工艺文化的形态是不可能出现的。工艺文化形态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劳动生产技术水平和审美意识水平的双重提高。

艺术学:工艺形态的艺术

工具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的诞生;工具的发展,则意味着人性的发现与完善。

在人类制作和生产实用性工具产品的过程中,操作技术的熟练使得动作具有了规范性。正如原始艺术研究者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所描述的那样,在一种用凿子凿成的石器制作过程中,如果制作者的技术水平高,“他的切削就会很均匀,均匀的进度使得各个切口距离相等。切口按照规则的方向运动,这样制出的石器其形态规则,表面花纹是长的,呈贝壳型。这是因为砍下的石屑大小相等,而切口的排列又颇为规则化。”[26]在这种规则化操作中,人们会很自然地融入自己对形式感的需求,一开始这样的需求是出于本能,比如对光滑表面的要求,对悦目弧线的要求,还有对对称形式的要求等。而后来,这样的要求在劳动发展过程中逐渐升华为富于社会意义的审美需求。

当人们开始制造工具的时候,出发点肯定是为了满足实际生活的要求,这也是工具概念本身的意义所在。可是,在工具性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一方面人会因为某种实用的目的去发展一种技能与程序;另一方面,人也会在感觉的支配下,试图在实用性的形式中融入一些自己喜爱的非实用性形式。我们无法知道原始人类本能地喜欢什么形状的东西,但是通过研究和人类的眼球结构相同的鸟类的眼睛偏好,我们可以推知,原始人类应该也喜欢那些鲜艳夺目的色彩和光滑流畅的形式。可是,在工具生产活动中,残酷的现实生存环境和实用性的工具生产目的显然是抑制了人的这种本能,使它们没有办法充分地在工具生产活动中体现出来。不过,从打制石器后来的发展状况来看,人对某种形式的偏爱还是得到了体现。只不过,它们不是以一种自然的蛮力强行介入工具生产活动中,使之失去工具的价值,而是设法在对立中求统一,把自己的生理、心理偏爱和实际的造型合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工具形态的规则化和工具生产的程序化。通常,工具生产的“技术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装饰艺术就会随之发展”[27],这种明显带有审美意图的举措,实际上是在自然与人工以及可以引起人的快感的形式与合乎实用目的的形式的长期对抗中发展出来的文化成果。按照发生学的原理,我们无法找到实用性形式和审美性形式在历史上的某个具体的接合点,也就是说,在单纯的实用性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有装饰性的行为来与之接合。历史发展的逻辑告诉我们,在从一种事物发展到另外一种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个中介,就工具文化向工艺文化发展这个内容而言,其中帮助实现两种文化顺利交接、完成历史转折的中介,就是在人的舒适和快感要求的参与下,以及它们在与实用性技术手段的矛盾协调中产生的规范化的工具产品。(www.xing528.com)

如果说成熟的工具形式的产生,是由单纯体现某种实用功能的形式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快感相互作用来推动的,是自然与人工之间对立统一的结晶,那么典型的工艺形式的产生,则是通过实用和审美两种对立因素的相互作用来推动的,是被装饰物与装饰之间对立统一的结晶。“文为质之饰也”[28],纹饰也好,装饰也好,它们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离开了与被装饰物之间的关系,装饰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另外,被装饰物一般都是装饰物的主宰,它们之间是相得益彰的关系。假如装饰物喧宾夺主,让被装饰物成为它的附属物,那么工艺文化的性质就将发生转变,出现向艺术文化发展的趋向。

总之,离开了工具文化的发展,没有规则化和定型化工具产品的出现,工艺文化的形态是不可能出现的。工艺文化形态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劳动生产技术水平和审美意识水平的双重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与实际目的紧密结合的简单朴素功能化的工具形式已经不再受到人们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富于社会文化内涵、体现出人的内在本质的工艺形式,它的产生,不仅美化了工具化的世界,而且也让人觉得自己活得更像一个有别于自然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