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学十讲》:探寻劳动对艺术起源的影响

《艺术学十讲》:探寻劳动对艺术起源的影响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艺术的艺术指的就是得到我们现代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艺术形式。说这样的艺术起源于劳动才是艺术发生学理论中最多被人讲到的思想。从19世纪末民族学研究和艺术史学的研究开始兴起后,就有不少理论家在研究艺术起源问题时,把焦点对准了艺术与劳动的关系。关于这一点,俄国美学家普列汉诺夫做出了非常肯定的回答:是艺术起源于劳动,而不是劳动起源于艺术。

《艺术学十讲》:探寻劳动对艺术起源的影响

作为艺术的艺术指的就是得到我们现代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艺术形式。说这样的艺术起源于劳动才是艺术发生学理论中最多被人讲到的思想。如果说上面讲的内容偏于理论化,那么接下来讲的内容就会偏于具体和实际化了。

从19世纪末民族学研究和艺术史学的研究开始兴起后,就有不少理论家在研究艺术起源问题时,把焦点对准了艺术与劳动的关系。在这个方面,成绩卓著的有这么几位学者,他们是沃拉斯切克、毕歇尔、希尔恩以及普列汉诺夫。

在沃拉斯切克的研究中,他发现,在原始舞蹈音乐中,节奏的表现是原始艺术表演者关注的主题。关于这一点,在格罗塞的论著中也得到了说明。(www.xing528.com)

沃拉斯切克的研究是从他发现的问题开始的:为什么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那么重要的艺术表现因素,如旋律、音调等,没有在原始音乐、舞蹈的表现中得到重视,而节奏却得到了原始艺术表演者们的青睐呢?在发现了这些问题后,沃拉斯切克把目光投向生活,投向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他发现,把握节奏是劳动者们在劳动活动中掌握劳动技能的一种方式。在现代豫剧《朝阳沟》中,就有这样一幕情景说明了这个问题。

知识青年金环到朝阳沟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农民兄弟们给她上的第一课,就是如何正确地掌握锄地的技巧。他们告诉她:在用锄头锄地的时候,要前腿弓,后腿蹬,将这些动作连贯起来,始终如一,就有干活的样子了。这里面,就有一个在劳动中要熟练掌握动作节奏的问题了。在沃拉斯切克看来,正是原始人在劳动活动中有掌握动作节奏的问题,才让他们的舞蹈、音乐表现那么突出节奏的意义。毕歇尔也援引了很多资料来说明这一点,他说:“拜尔顿说,在他所知道的非洲黑人那里,音乐的听觉发展得很差,但是他们对于节奏却敏感得令人吃惊:‘划桨人配合着桨的运动歌唱,挑夫一面走一面唱,主妇一面舂米一面唱’。卡沙里对于他做了很好研究的巴苏陀部落的卡斐尔人也是这样说的。‘这个部落的妇女手上戴着一动就响的金属环子。她们往往聚集在一起用手磨自己的麦子,随着手臂的有规律的运动唱起歌来,这些歌声是同她们的环子的有节奏的响声十分谐和的’。”[24]根据他收集到的诸多材料,毕歇尔最后总结道:“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劳动、音乐和诗歌是极其紧密地联系着的,然而这三位一体的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劳动,其余的组成部分只具有从属的意义。”[25]这让我们想起了川江纤夫们在拉纤时伴随着步伐所唱出的号子。是劳动向劳动者们提出了关于节奏的问题,在劳动中,特别是在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出效果的集体性的劳动活动中,假如劳动者们各行其是,不在节奏的协调下步调一致,整个劳动不仅在场面上会显得十分混乱,更严重的是,他们根本就无法完成预定的工作。拉纤如此,几个人一起划桨如此,甚至连美食制作活动也是如此。福州有一个传统美食——面线,制作面线时讲究“拉三下退两下”的节奏,这样拉出的面线才能又细又长又筋道。由于有这样一种劳动经验,福州人甚至把跳舞都戏称为“拉面线”。这样看来,劳动,特别是集体性的劳动,需要在节奏的协调下才能有好的效果,而伴随着劳动唱起有节奏的歌,打起有节奏的拍子,甚至跳起富于节奏感的舞蹈,都是原始人类强化劳动中所需要的节奏感的一种手段。它们是那样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以至于我们一下子都难以说清楚,到底是艺术让劳动者产生了节奏感,继而作用于生产实践活动中,还是劳动者对节奏的需求引发了他们借助艺术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关于这一点,俄国美学家普列汉诺夫做出了非常肯定的回答:是艺术起源于劳动,而不是劳动起源于艺术。通过收集大量人种学、人类学民俗学文献材料,以及对原始音乐、舞蹈和绘画的分析,他在1900年完成了系统论证艺术的起源及发展问题的专著——《没有地址的信》。在书中,他坚定地维护了自己的观点:“劳动先于艺术,总之,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