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杜尚《泉》:挑战艺术界的惯例

杜尚《泉》:挑战艺术界的惯例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让人们觉得它是一件艺术品,杜尚给它起了一个名字《泉》,而且还虚构了一个作者名“R.Mutt”,签上了创作日期。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凡是在美术馆里展出的“作品”,都是艺术品。杜尚知道人们心中信奉的这种“惯例”,但是他自己却不肯接受这种惯例。

杜尚《泉》:挑战艺术界的惯例

理论研究的发展,既有来自理论研究本身的动力,也有来自现实中不断涌现的新事物的刺激。当代艺术理论家乔治·迪基的惯例论,就是因为受到了上述两种力量的影响而产生的,而他所关注的问题,不是艺术是什么,而是艺术品是什么。或者换一句话讲,就是:是什么让一件东西成了艺术品。

肇兴于19世纪末叶的西方现代艺术潮流,有一个基本的文化特征,那就是反叛传统。

你认为戏剧应该在舞台上表演,就会有一个现代艺术家在街头或某一公共场合创作“行为艺术”;你认为一件艺术作品应该是有形的、可以供人观赏和买卖的东西,就会有一个艺术家把它封闭在一个无人能够进入的空间里;你说好的艺术作品必须经过艺术家的深思熟虑和千锤百炼,就会有艺术家玩出即兴的把戏来加以反对;你说好的艺术表现形式应该体现语言组织技巧上的娴熟与丰富性,而那些反对者就会创作出极简主义的作品来质疑上述要求;你觉得听音乐会应该保持安静的气氛,让台上美妙的乐声弥漫在整个音乐厅的空间里,可是,就有一些现代音乐家喜欢与观众互动,把台下发出的各种生活里的声响融入他们的音乐创作之中;当接受了传统美学思想教育的观众把艺术表现形式的整体性视为决定一个行动是否具有艺术性的标准时,现代音乐家约翰·凯奇就用在舞台上静坐4分33秒的行为来加以反驳……

在今天的艺术世界中,只要哪一种艺术被人贴上经典的标签,很快就会招来一大群用实际行动加以质疑的反对者,反叛或者是向传统艺术概念中的某一个方面展开挑战,成了现代艺术家的一项重要使命。他们那一次次惊世骇俗的表现,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在哗众取宠,甚至有人认为是在搞恶作剧,但实际上,至少那些被选入现代艺术史的艺术家的所作所为是严肃的。他们试图借助一种实验性的艺术形态来突破既定艺术观念的束缚,让艺术的概念保持其开放性。

发生在当今艺术世界中的这些景象,不仅让现代艺术的创作体现出观念的价值,富有哲学色彩,而且也让受到这种艺术浪潮影响的艺术哲学家,开始跳出传统的研究思路,不再执迷于形而上的思辨路线,从关心“艺术是什么”的问题转入研究艺术存在的现实处境,即开始对“什么是艺术品”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在探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理论家们不再站在传统的角度,要么是从物理的,要么是从心理的角度来寻求答案,而是站在惯例或审美文化环境的角度来展开研讨。(www.xing528.com)

在现代艺术史上,最早提供这个视角,希望人们关注什么是艺术品这一问题的人,是法国现代艺术家马歇尔·杜尚。

1917年,杜尚将一件非常特殊的作品《泉》送交由美国收藏家瓦尔特·爱伦斯伯格筹办的独立艺术展,未被接受,但此事却成为了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该作品也成为一个影响西方现代艺术走向的里程碑。这件特殊的作品,是一只经过杜尚“设计”的小便器。为了让人们觉得它是一件艺术品,杜尚给它起了一个名字《泉》,而且还虚构了一个作者名“R.Mutt”,签上了创作日期。

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凡是在美术馆里展出的“作品”,都是艺术品。如果它在美术馆里展出,而且还有标题,有签名和日期,那么它的艺术品身份就更加明确了。杜尚知道人们心中信奉的这种“惯例”,但是他自己却不肯接受这种惯例。他虽然不知道什么是艺术品,却认为: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并不是像现实中人为规定的那样泾渭分明。他在一次访谈中说:“‘评判’这个词也是一件可怕的东西。它大有问题,而且也无力。一个社会决定接受某些作品,然后建一个卢浮宫,让它一直存在几个世纪。说到真理、真实、绝对的评价——我绝不相信这些。”[29]他想把经过一番设计的小便器搬进美术馆,与其说是为了展示一个标准的艺术,倒不如说是向公众提出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艺术品。通过这件作品,人们会发现现场环境和公众的审美观念对审美价值判断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事物是不是艺术品,并不是取决于它的外在形式标准,而是取决于展示环境以及观众的眼光和教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