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度古典戏剧—梵剧-给孩子非凡的艺术

印度古典戏剧—梵剧-给孩子非凡的艺术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典梵语戏剧是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至今却没有剧本流传下来。这种比赛也是在宗教仪式中以歌舞对话的形式进行的,这标志着印度古典戏剧已经步入了成熟期。这3部以宗教为宗旨的戏剧残卷,证实了古典梵语戏剧在当时已处于成熟阶段。然而到了公元7 世纪以后,印度的古典戏剧开始渐渐的衰退,只有在公元8 世纪时,薄婆菩提创作的《罗摩传后篇》最为著名。

印度古典戏剧—梵剧-给孩子非凡的艺术

如果说西方戏剧发源于希腊,那么东方的戏剧则是萌芽于印度。古典梵语戏剧是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至今却没有剧本流传下来。印度梵剧的历史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吠陀梵语时期。在公元前5世纪,是印度的古典梵语时期。那时候已经产生了梵剧的雏形。相传梵剧的创始人叫作“婆罗吒”,在古梵语中,这个名字就是歌者和舞者的意思。梵剧的渊源就出自于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颂神的歌曲和拟神的歌舞中。

古典梵语戏剧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早期(1世纪—5世纪)、鼎盛期(4世纪—8世纪)和衰落期(7世纪—12世纪)。在公元前4世纪—前3世纪,出现了滑稽模拟表演的“戏笑”伎人。通常是由一个演员扮作浪子或者无赖进行表演,通过与设想中的人物对话来讲述自己或是别人的遭遇,同时要伴以滑稽幽默的形体动作来增强表演的笑点以吸引观众。

在公元前4世纪,印度相继出现了两大史诗——《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在印度的文学史上,这两大史诗是并列齐名的,被称作印度最初的诗,在印度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对印度宗教和整个南亚地区都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是对这两大史诗的吟诵和说唱使梵剧得到了发展与完善。

罗摩衍那是梵语,意思是“罗摩的历险经历”,在《罗摩衍那》的第七篇中,有个“说唱艺人”的故事,是说罗摩遗弃了怀孕在身的妻子悉多,悉多得到了蚁垤仙人的救护,在净修林生下了孪生子俱舍与罗婆。蚁垤仙人编长诗《罗摩衍那》,教俱舍和罗婆诵唱。等到罗摩举行马祭的时候,蚁垤仙人就让俱舍和罗婆前去诵唱,罗摩听到最后终于明白这两个孩子原来是自己的儿子。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梵语戏剧与史诗的关系密切,戏剧演员的前身实际上是由说唱艺人演变过来的。

到了公元前2000年之际,在当时流行的诗集《吠陀》中有些关于爱情的对话诗里,也埋藏着戏剧的种子。到了印度的“史诗时代”,印度的吟诵艺术已经有了简单的音乐伴奏。吟诵艺人用手舞足蹈的形体姿态来表达史诗中的人物感情,这些艺人采用对话的方式,就此形成了戏剧的萌芽。到了公元前3世纪—前2世纪,在印度的社会活动中,开始出现了民间夜神赛会的那些戏剧性的表演。这种比赛也是在宗教仪式中以歌舞对话的形式进行的,这标志着印度古典戏剧已经步入了成熟期。

最早的有关记载,是在公元1—2世纪,佛教诗人、戏剧家马鸣的3部残卷。这3部以宗教为宗旨的戏剧残卷,证实了古典梵语戏剧在当时已处于成熟阶段。从《马鸣戏剧残卷》中可以看到,当时角色出现的方式有三种,包括有明确名字的角色、只标明身份的角色,比如“妓女”“侍从”等特点鲜明的丑角。还有以抽象概念给角色命名的,像“智慧”“名誉”等。

在《马鸣戏剧残卷》之后,戏剧家跋娑写了13部极富民间色彩的剧本,被称为“跋娑13 剧”。公元前2 世纪,出现了戏剧理论著作《舞论》,全面地论述了印度的戏剧艺术。而后是戏剧家首陀罗迦的杰出剧作,就是他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小泥车》。

《小泥车》的灵感来自于印度古代的历史传说。相传在公元前的6世纪,有个“蒲尼干”王朝,这个王朝的第三任王位继承人八腊王是一个残暴的君主,后来被他的侄子阿哩耶迦推翻。首陀罗迦就是借用这一历史传说,创作了杰出的剧作《小泥车》。在这部作品中,他把阿哩耶迦由王室的贵胄改写成为一位普通的牧人,把原来的宫廷斗争改成了民众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冲突。还加进了国舅爷“蹲蹲儿”的形象。同时还塑造了“善施”与“春军”的形象,通过他们正直善良的人品扣人心弦爱情故事,来提升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高尚的追求。(www.xing528.com)

在公元4—5世纪,古典梵语戏剧的鼎盛期,印度古典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迦梨陀娑,创作了《摩逻维迦》《广延天女》《沙恭达罗》等剧本。其中的代表作《沙恭达罗》,至今依然享誉世界。《沙恭达罗》是迦梨陀娑创作的7幕诗剧,诗剧中塑造的是一位在“净修林”这个自然环境中长大、天生丽质、秀色天成的动人女子沙恭达罗。当她要离开那里时,女友与她难分难舍,小鹿长久地牵着她的衣裙,甚至孔雀也不再跳舞。

国王豆扇陀在外出行猎中和美丽的净修女沙恭达罗一见倾心、私自成婚。国王离开时,留下了一只戒指作为信物。沙恭达罗思夫情切,却在无意中怠慢了仙人达罗婆娑。恼怒的仙人诅咒国王丧失记忆,只有见到信物才能相认。

已有身孕的沙恭达罗找到国王,他果然拒不相认。而她却无法找出信物,原来是她在途中不慎失落在河中了。沙恭达罗呼天喊地、悲痛万分,被她的母亲、天女尼诺伽救到了天上。后来一位渔夫从一条鱼的肚子里发现了戒指,就把它奉献给了国王。国王一下子恢复了记忆,深深懊悔。这时,天帝请豆扇陀出战,去征服恶魔阿修罗。得胜之后,豆扇陀立刻飞往仙境,在那里与妻儿合家团圆。

然而到了公元7 世纪以后,印度的古典戏剧开始渐渐的衰退,只有在公元8 世纪时,薄婆菩提创作的《罗摩传后篇》最为著名。《罗摩后传》也是7幕剧,取材于《罗摩衍那》第7篇中罗摩休妻的故事。

印度的传统一般认为,薄婆菩提之所以能与迦梨陀娑并肩媲美,主要就是靠这部剧本。剧情描述的是罗摩登基之后,悉多已经怀孕在身。可是很多城乡居民认为,悉多曾经在魔王宫中呆过,不贞节。国王罗摩为了取信于民,只好遗弃了悉多。过了12年之后,恒河女神和大地女神送回了悉多。这时候,罗摩承认了自己是罪人。

剧本的最后与史诗中悉多殉节不同,而是以大团圆的结局告终。在剧本的末尾,薄婆菩提还使用了戏中戏的手法,对罗摩进行教育。这种手法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大大地增强了戏剧的效果。薄婆菩提剧本的主要特点是语言优美,奔放雄健,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世的许多诗学著作都经常从他的剧作中撷取例句。

到了11世纪以后,印度很少有优美的戏剧作品流传下来。这是因为从8世纪开始就有回教徒、波斯人、基督教徒,以及近代的葡萄牙人、英吉利人不断地入侵骚扰,使印度文学艺术逐渐失掉了本来面貌,甚至连印度古典梵剧基本上都没有流传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