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巍山花灯: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

巍山花灯: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巍山花灯主要流行于汉族生活的坝区及部分山区。在巍山,花灯不仅是春节及重要节日期间的一项群众性的活动,专业队伍还对其进行排练加工,创作上演,使花灯影响广泛。1950年后,先后创作了《洋雀调》《月儿弯弯照巍山》《放羊调》等花灯小调。同期上演的花灯剧《半把剪刀》好评如潮,标志着巍山花灯艺术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巍山花灯,经过多年的保护传承,其活动形式和剧目内容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地方民间文化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巍山花灯: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

明初,汉族大量进入巍山,中原地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民间习俗逐步在巍山流行,活动中又融入了彝族打歌的一些技巧和彝族山歌的部分曲调,形成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巍山花灯。到民国初年,全县花灯有了较大发展,艺人辈出,剧目不断得到丰富,能普遍演出折灯小戏。弥渡县的花灯班,经常到巍宝山、圆觉寺、玄龙寺庙会上演唱,促进了巍山花灯的发展。1958年开始,各地农村普遍兴办花灯演出队,并举行全县花灯会演。

巍山花灯主要流行于汉族生活的坝区及部分山区。活动的时间为每年春节时正月初二至二月十五,一般与龙、狮灯、杂耍、高台社火等同时进行。活动时要举行“接灯”“送灯”仪式,供奉灯神牌位。灯神的称谓各有不同,有的牌位写为“敕封当年得道老郎君位”,有的写为“敕封灯神之位”,有的又写为“老郎神花灯台密祉三姐”等。花灯班的组成,少则一二十人,多则数十人。接灯时按照择定的时间,灯班全体人员化妆后到河边或水塘边,举行简单仪式,然后敲锣打鼓,舞着唱着,迎接灯神回村。灯神一般供奉在本村祠堂寺庙内,每日由灯头供茶敬水,香火不断。灯神接回后即开始玩灯活动,农历正月初二、初三,先本村后外村进行表演,然后到县城游街表演,向各机关单位拜年。花灯队以锣鼓、钹、镲等打击乐为前导,接着是4盏牌灯引路,牌灯上画有虎头,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一类吉祥语。后面是4个由十四五岁男孩装扮的手提花灯的姑娘,灯后扮一老丑,头戴卷边草帽,身穿羊皮领褂,左手扛长把伞,伞上挂一串膏药,右手拿拂尘,裤脚一只高一只低,脚杆上画有黑白圆圈,嘴皮搽白粉,表示“白讲白说”。有的则戴笑面和尚面具扮作老丑。老丑引导着4个十几岁男孩装扮的旗人姑娘,头戴插花,一手提绣花巾、一手持扇,演唱花灯小调和花灯歌舞表演。也有彩船、蚌壳、仙鹤、凤凰为道具,彩船由小生、小旦挂在肩上,老丑持桨在前,划船引导,蚌壳、仙鹤、凤凰则伴着花灯曲调做舞姿优美的表演。还有的以“火驴子”为道具,生角牵驴,旦角骑驴,对唱花灯小调或山歌。正月初九玄龙寺松花会,正月二十六至三十日天摩牙寺庙会,直到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日巍宝山山会期间,各地花灯班都要赶会参加表演。花灯班到县城和其他村子演唱时,要先送灯帖,再由龙灯、狮子等引导逐户庆贺。花灯场面的大小,往往反映出农村年景的好坏。丰收之年,花灯的场面就很热闹。如果遇上灾荒之年,生活困难,花灯活动也随之缩小规模甚至停止。这样,花灯又叫“太平灯”。

在巍山,花灯不仅是春节及重要节日期间的一项群众性的活动,专业队伍还对其进行排练加工,创作上演,使花灯影响广泛。1950年后,先后创作了《洋雀调》《月儿弯弯照巍山》《放羊调》等花灯小调。1954年,国庆时在县城大操场万人大会上演出了《送四门》《玉药瓶》《双采花》等花灯歌舞。1958年,大仓花灯队创作演出了花灯歌舞《耍巍山》《耍铁厂》《农村变了样》《万盏明灯照福庆》等。1970年后,县文工队创作上演了花灯剧《归家》《属牛的人》《村头树下》《请木匠》《顶风锤》等。同期上演的花灯剧《半把剪刀》好评如潮,标志着巍山花灯艺术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www.xing528.com)

巍山花灯,经过多年的保护传承,其活动形式和剧目内容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地方民间文化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