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希仲(1897—1969),名泗由,蒙化朱氏中医第三代传人。1985年,云南省卫生厅中医处在二号文件里将其列为参加卫生部遴选的具有学术思想的人选之一,编入《全国名中医谱》。
朱希仲幼年丧父,家境清贫,靠母亲纺织为生,抚养成人。当时巍山地处偏僻,经济落后,缺医少药,民多疾苦,他立志继承家学,从医救治百姓。民国三十一年,“朱希仲诊所”正式开业行医,恰逢县境内发生了霍乱,逐日蔓延,他亲自配制大锅药散发给群众,并免费为患者治疗,救活了大批病人,从此医名大振。县文化名人饶着等特赠送“善希仲景”的一块匾额,以赞扬他的医术和医德。
朱希仲自小经历贫苦生活,养成了清贫节俭的习惯,富有同情之心,对家境贫困的病人不收诊疗费,还给予资助,对一些困难人家拖欠一年医账的,也不作追收,到了年终除夕夜,便将账簿焚于庭内,以示明志。每年除夕烧欠账本已经成了朱家的一个惯例,故家乡父老称他为“活菩萨”。(www.xing528.com)
朱希仲身为一代名医,不但业精学富,而且还兼具德厚仁慈之心。新中国成立,他热爱共产党,以赤诚之心拯救人民于病痛之中。他虽然享受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却常常节衣缩食,粗茶淡饭,穿粗布蓝衫,把节约下来的工资暗中接济贫苦的农民、市民。年岁已高时仍扶杖出诊,急病人所急,工作尽心敬业,对待病人态度和蔼。“文革”初期,他被列入编外人员,领百分之六十的工资,仍坚持上班不懈,毫无怨言。当时,他已是古稀老人,他说:“上班看病是为救病人,不为区区数十元薪金,有吃穿即可,何必多求”。朱希仲于1969年与世长辞,前来吊唁的群众近千人,群众自作挽联:“行医术精益求精,对人民极端热诚”,充分表达了群众对他医术医德的高度赞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