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维熊字镇非,山西祁县人,1919年7月10日出生于张家口一个民族工商业者家庭。其祖辈于清乾隆年间由山西迁至张家口经营金城、元隆碱店达200余年,传到其父乔桓卿时,因洋碱倾销而濒临破产。其父虽怀有振兴民族制碱业的志向,并作出很大努力,但未能如愿。乔桓卿是一位爱国士绅,1933年因积极支持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领导的察绥抗日同盟军的抗日斗争而被捕入狱,释放后即赴内地参加抗战。乔维熊的母亲李雍慈是张家口人,是一位善良慈祥、勤劳持家的妇女。乔维熊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将“孝悌忠信,勤苦耐劳”八字家训,制成桃形银章,佩带在他的胸前。乔维熊6岁入私塾,读《四书》、《五经》、《左传》等,12岁入私立培植小学。不久发生“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有一天,从北平燕京大学来了许多大学生,被称为“抗日救国十人团”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给学生讲述日本侵略者攻占东三省后屠杀中国人的暴行,使学生们受到深刻的爱国教育。乔维熊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进北平通县潞河中学。此时,正值日伪汉奸殷汝耕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乔维熊目睹了日军铁蹄践踏中华神圣国土的情景,心中充满了对侵略者的愤怒。他参加了学生自治会并成为负责人之一,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利用当时教会学校的特殊条件开展抗日宣传,慰问抗日将士,积极配合北平的“一二九”爱国运动。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战开始,那年暑假,他亲自经历了“通州事变”,参与了掩埋抗日牺牲的二十九军战士尸体的工作。他和留校的师生在隆隆炮火声中向北平撤退,走了一天一夜才到达北平。
1939年乔维熊考入北平燕京大学经济系,连任两届燕大团契学生部长,参加了由地下党通过当时的基督教团契组织开展的抗日救国斗争。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美战起,燕大被日军封闭,许多爱国师生被捕,他躲避及时,幸免于难。后来转到北京大学经济系继续学习,直到毕业。毕业后,他坚持民族气节,“饿死不当汉奸”,拒绝到敌伪银行和合作社工作,坚持留校当助教。助教薪资菲薄,为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他在业余时间以教家馆补贴家用。他担任了五处家教,每天骑自行车穿行于北平东西南北四个城区。艰苦的岁月和爱国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这期间他还对一些曾被日本宪兵队劫持的爱国教授给予照顾,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他每周五必到洪煨莲、邓之诚教授家中问寒问暖,还经常看望陆志韦、赵紫宸、李荣芳、赵承信、吴雷川、张子高等教授。(www.xing528.com)
1945年抗战胜利,燕大筹备复校。乔维熊被邀参加招生工作,负责登记、造表以及各地来信来访和统计工作,还被派往天津招生。在学生生活辅导委员会恢复后,他被聘为执行干事,负责安排学生的食宿和清贫学生的自助及课外活动的指导。燕大在北平复校只用了50多天。开学的那天,他找出燕大被日军封闭前的1939年的《新生入学手册》,加以修订,发给新生。这使当时的校务长司徒雷登都感到惊讶,连声称好。乔维熊在燕大工作直到1946年春,其间安排了成都燕大师生迁回北平。9个多月来,他为母校的恢复和重建尽心竭力作出了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