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英华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天津市的出版界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许多私人办的报纸和杂志犹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为了迎合社会上各阶层的需要,它们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而长期以来缺乏的孩子们的精神食粮并没有随着胜利而改观。
刚刚筹建了天津儿童福利社(以下简称福利社)的几位青年对此颇有感触,于是就率先创办了一个儿童读物,名为《新二代》。其含意是青年人是新一代,儿童就是新二代了。
《新二代》的问世,在天津市的出版史上不啻为创举,也给儿童带来福音,刊物的宗旨是培养儿童成为道德品质高尚、科学知识先进、爱国思想强烈、将来能肩负起国家重任的新二代。为了传播和巩固这个宗旨,我们还搞了一首“新二代”歌,歌词是由我请工商大学教授朱星(研究《金瓶梅》专家)给填的,记得歌词中有“继往开来新二代”之句。谁谱的曲子已忘记了,这个歌词发表在《新二代》上。
《新二代》是32开本,不足30页的小册子。开始为周刊,后来改为旬刊、半月刊。从申请注册到出刊,用时很短就一切就绪,1945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日与小读者见面了。内容设有:时事、世界名人传、讲故事、小科学、儿童剧本、童话、寓言、连环画、智力测验、孩子的习作、通讯、编者与读者等栏目。做具体工作的人员是福利社的社长王佩玉(仁风),副社长毛韵珊,干事吴儒贞、王钧、毛韵书、萧英华。我们办刊物一无资金,二无经验,三无靠山,只凭一颗赤诚的心和满腔热情,利用业余时间就大干起来。在物价一日三涨的情况下,且不说我们没有任何报酬,有的人还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拿出一部分来添补,还有的人偷偷把自己的金戒指卖了以济燃眉之急。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一些人的关注和支持,主要是教育界和新闻界,许多中小学教师对我们寄托的希望很大,我们收到过他们热情洋溢的来信给以鼓励,也接待过素不相识的来访者。我们的老师对我们就更有一番情谊了,例如木斋中学(现二十四中学)的英语教师曾中嬳(现任河北大学外语系的主任)先后教过王佩玉、毛韵书和我,对于我们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往往课后不吃饭即到社里和我们谈心并作具体的指导。还有木斋中学的校长卢毅仁,虽工作很忙,身体健康情况也不甚好,仍经常参加我们的招待会或扩大会。此外我们的亲友和家属也都是无私地给予帮助,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每天晚上都在王佩玉家里办公,经常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王的母亲就为我们煮一锅小米稀饭,有时煮一大碗红枣当夜宵,王的伯父拄着手杖也来作文字上的指导。
至于《新二代》稿子的来源,外稿很少,绝大多数是我们六人分工合作自己动手写成的。王佩玉和毛韵珊二人写时事、世界名人传,王钧写故事、剧本,吴儒贞写科学知识,我和毛韵书写些不固定的稿件,智力测验稿是集思广益。无论文字稿还是画稿,尽量做到浅显易懂,富于趣味性,每期的《世界名人传》栏里除了介绍人物的一生主要事迹和成就外,还要重点写一些他们童年的动人故事。例如在创刊号里除了介绍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封建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的伟大业绩之外,还比较生动地写了他幼年时看家乡翠亨村的乡亲们烧香拜佛,遇事求鬼神的举动,就表示反对,向人们宣传鬼神是不存在的,不能降福人间。又如他看到妈妈给姐姐缠足时,姐姐总是哭哭啼啼非常痛苦的样子,就站在姐姐的立场,要求不要给姐姐缠足了,并指出缠足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愚蠢行为。这个有胆有识的少年的言行在翠亨村是起作用的,那里的人比较早地改掉了缠足的陋习和崇拜偶像的迷信行为。故事配上插图,很受小读者们的欢迎。
《童话》、《寓言》栏内介绍了安徒生和格林的童话,伊索寓言和中国古代寓言。根据教育的需要,我们自己也编写许多新的材料。《小科学》栏多是围绕生活常见的事物来写,如水、电等的科学原理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孩子们的习作》栏中的文章,多数是各校老师选出的学生优秀作业,也有自己投来的稿子,虽水平不齐,但内容广泛,经过修改后发表,为刊物增添了色彩。
《智力测验》栏内容最丰富,也最生动活泼。有猜谜语,指出画中的谬误,对对联、走迷宫等,内容难易都有,适合各年级学生的智力水平。小读者们如果答对了,我们就在《新二代》上公布他们的名字,并且还有物质奖励。
《各地通讯》栏着重登载各地的风土人情,增加小读者的见闻。有一篇来自东北松花江畔的稿子,生动形象地写出那里的孩子们在摄氏零下30度的隆冬投身于冰天雪地中,尽情地滑雪,溜冰,打雪仗、堆雪人、扭秧歌、坐着冰排子或爬犁去上学。极有趣的是坐在雪地上,迎着寒风用手帕包着水晶般的坚冰啃着吃。东北小朋友的生活情趣,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勇敢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小读者。
我除画插图和刊头外,每期还画四幅连环画,名为《团团与圆圆》,团团是哥哥,圆圆是妹妹,两人做出许多有趣的事。内容有:“团结就是力量”:兄妹玩压板,因故闹意见,将压板锯成两半,各自守着半截压板发呆,一个人怎能玩压板呢?“溜冰”、“助人为乐”、“过个有意义的儿童节”等。尽管这些画的技巧并不熟练,但是在儿童连环画缺乏的情况下,还是很受欢迎的。《新二代》1946年第三季度停刊,1947年春,长春某大学一位名叫佟庸的大学生来信说,他看到《团团与圆圆》后认为很好。说明《新二代》已流传到祖国的大北方。还有一位小学美术教师,将团团和圆圆兄妹的形象画成图画稿子,让学生照着画。
出版《新二代》这样一个小册子,里里外外的工作是相当繁重的,事无巨细全是我们自己承担。在购买纸张、接洽印刷、制版等许多工作中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碰过各种钉子,有人给我们设下不能超越的障碍,也不乏有人给我们热情的帮助。所有的画稿皆由大陆制版社(社址在今滨江道)制版。经理姓陆,40多岁,很少有旧商人习气,凡是我们《新二代》的活,他从不拖延,总是提前完成。遇到我们手头拮据时,他就慨然允许赊账。他经常和我们闲谈,勉励大家好好干。
《新二代》每期印的册数不多,由我们自己分头送到各学校教师和亲友的手中,他们再送给读者,收费也是他们代劳。我们的发行就是这样的简单。由于价格定得很低,为扩大社会影响赠送的又多,所以每一期收不回来成本费。(www.xing528.com)
福利社在出版《新二代》的同时还为儿童办了许多好事,如义务夜校、电台广播儿童节目、合唱团、剧团等。
我们为失学的儿童办了几处义务夜校,教室是向有关系的小学借用的,水、电也是沾光的。学生学习用的课本、笔记本及其它文具的来源,主要是日校学生捐赠的。有些学生除了拿出旧的课本以外,还送来新的笔记本和整打的铅笔。同时我们的友好和社会上的热心人也有赠送。
通过贴招生简章和游说,招来的学生多得出人意外,分别在几处学校里上课。有的夜校是我们自己负责,有的就请热心人代办。我和毛韵书负责旧法租界教堂前(今西宁道)的匡时小学夜校。50多个孩子黑鸦鸦地坐满一间大教室,他们是拉洋车(人力车)和卖艺的子女,警察的儿子;他们自身有报童、有拾煤茧的等等,反正是家贫念不起书的孩子,我们好好教他们就是了!
1945年11月初正式开学,眼前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目光,一张张菜色的面孔,一身身褴褛的衣衫,令人百感交集,顿感肩上的担子沉重。他们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从启蒙到小学六年级都有,大家同坐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如此多层次的大复式班实属罕见。不但如此,在百忙中还要为许多孩子取学名,什么琳、娜、瑜、茜等我们最喜欢的字眼儿全给女孩子用上了,男孩子们还比较简单,随便找个有意义的词就可以了。为人命名是件光荣而严肃的事,所以每当喊他们的名字时,我都感到几分得意之情。其他夜校的情况也类似,勤敏小学夜校是委托该校的陈校长代办的,他们给学生取的名字都是把勤字和敏字排在每个名字中间,很像旧戏曲学校科班学生按字排辈似的。
匡时小学夜校每晚上两节课,课程有:国文、算术、史地、自然等。各科教学全由我们两人分担,从教务到庶务也全是我们来管,一切都包了。日校、夜校的工作一天忙完之后,草草地吃口饭,就又匆匆忙忙地上阵了。福利社的工作全在夜间或星期日来做,为了给儿童谋福利,不眠不休、废寝忘食是经常的事。
夜校的工作一切顺利。但有一次课上,坐在头排中间座上的女同学,因起大早捡煤核,不觉睡着后溜到课桌下,此后她就不再来上课了。接着有个男同学请长假,他妈妈说:“上学不能当饭吃!”不久,又有一个姓赵的男生说:“老师,我要跟我爷爷到外地变戏法去了。”一个星期日,我和几位同事到荣吉大街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师,回来时已是万家灯火了。拐到荣业大街时,眼前灯火辉煌,人声嘈杂,人头攒动,一堆堆摆地摊卖艺者,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有一位老者伴奏,一个女孩在唱。是谁家的女儿沦落在街头卖唱?我们硬挤进人群,每人扔到圈里一点钱,正要转身走时,“孩子,快谢谢几位大姑!”应着老者的语音,小姑娘向前走几步朝我们深深地鞠躬,正和我碰个迎面,怎么!这不是我们夜校五年级的学生吗?她也一怔。我急忙退出人群,含着热泪拉着同事的手就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六年级唯一的女生、学习非常认真,成绩优良,从来不缺课,一直坚持到夜校解散。可是每天课后,她就到绿牌电车道上的巴黎饭店(今滨江道)去卖笑。这种种原因,来上课的人越来越少。
天气日益寒冷,枵腹单衣的孩子,在暗淡阴冷的教室里坚持学习,那毅力是惊人的,就是剩下一人上课,我们也要教下去,可是日校的庶务主任说:“物价老涨,供给你们水电有实际困难。”挨到寒假,匡时小学的夜校仅仅办了两个月就结束了。其他夜校情况类似,也相继停办了几个,只有少数如津中小学、勤敏小学等夜校维持的时间较长些。
福利社从1945年成立不久,即接受了电台每周二、六两天下午6时到6时半的儿童广播任务。我们除了从社里歌唱团和剧团选人外,还在日校学生中选出一些爱好文艺的人,由我们和有专业知识的人为他们排练,届时排着队伍从桂林路王佩玉家出发,徒步走到位于南市华安街的电台去,广播后再走着回来。这对于一年级的小同学来说,是真够辛苦的。播音的内容有:广播剧、对话、讲故事、唱歌等。唱歌的质量很高,有独唱、对唱、二重唱、四重唱、齐唱等形式,邀请热心儿童教育的音乐爱好者为钢琴伴奏。孩子们唱过许多世界名曲,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俄罗斯名曲《伏尔加船夫曲》。对话的内容多是介绍浅显的科学知识,什么风、雨、雷、电的成因,大豆的用途等。广播剧有《黄金梦》,内容是写一个外国穷人,好吃懒做,每天梦想发财致富,最后沦为罪犯,美丽的黄金梦破灭了。还有《一只鞋》,是写一个细心的儿童帮助破案的故事。《官迷》等小型儿童剧,也都有教育意义。教育儿童拾金不昧,舍己救人,勤奋好学。每次播音的时间仅半个小时,但大家都很严肃认真,配合默契,演出都比较圆满。
福利社的话剧团也相当活跃,曾演过英文剧《小红帽》。为了保证演出效果,需要在实际场地彩排一次。经过王佩玉等人多方面奔走,反复磋商,总算借到中国大戏院的一个空台机会。那是1945年底一个星期日的早晨,我们领着孩子们,带着服装道具到了中国大戏院。暗淡和寒冷笼罩着整个剧院,冒着严寒在偌大个空荡荡的舞台上,显得孩子们是那样的矮小。我们几个大人忙着给他们化妆、拉幕、提台词,一阵紧张工作也顾不得冷了,可是小演员们却冻得小脸、小手都通红。日校三年级学生高琤只穿着毛衣,冻得混身直打哆嗦,还照样演得很认真。我们看着一个个红着脸的孩子,真是说不尽的怜爱。正式演出时效果令人满意。
40年过去了,当初参加福利社活动的少年儿童回忆过去时都说,童年参加儿童福利社活动,对我们一生都有影响,受益匪浅哪!
作者简介:萧英华,1950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原女师)中文系,原天津长征中学教师,现已退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