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代价:财政开支揭秘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代价:财政开支揭秘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次提出了“上山下乡”。1964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同年“五四”青年节,《人民日报》发表了《知识青年要和工农群众变成一体》的社论。各地立即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从1955年至1978年的23年中,天津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达到41.5万多人。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代价:财政开支揭秘

♢ 王悦珍 ♢

1955年8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必须做好动员组织中、小学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工作》的社论,要求各地青年组织积极的帮助他们到农村参加生产和工作。这是第一次向广大知识青年提出下乡的号召。在《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特别写上了“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上山下乡,去参加农业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首次提出了“上山下乡”。1964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同年“五四”青年节,《人民日报》发表了《知识青年要和工农群众变成一体》的社论。1967年8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坚决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社论。要求“红卫兵”坚决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教育,很有必要。”各地立即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

从1955年至1978年的23年中,天津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达到41.5万多人。其中,1955年至1966年上半年去河北、内蒙新疆、甘肃、宁夏、黑龙江等地的知识青年,共5万多人。天津最早下乡的杜俊起等52人于1955年11月8日到达黑龙江省罗北县“北大荒”参加垦荒,并建立了“天津庄’。1966年下半年至1978年底,去河北、山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插队、插场的知识青年共36.5万人。1973年8月,蓟县、宝坻、武清、静海、宁河5个县从河北省划归天津市,部分市区青年去了5县农村插队。

从1978年至1982年,天津市大约有32万多名知识青年通过招工、招干、参军、顶替和病退、困退等渠道,陆续返津落户。仍留在外省、区和本市效县的不足9万人。此后,在妥善解决遗留问题时,到1994年6月,又有近5万知青回津就业落户,到此为止,仍在外省、区的知青还有3.3万人。这些人绝大多数在当地结婚,有了工作,而且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为建设农村,建设山区做出了重要贡献。

纵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全过程,在动员、安置以及妥善解决遗留问题中,各级党组织、政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学校教师、街道、农场、兵团等单位和家长,在工作中克服各种困难,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花费了许多心血,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使我市知青工作,自始至终未出现大的波折。

为做好知青工作,国家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下面仅就财政方面的支持,作个简要回顾。

一、在整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过程中,本市共开支专项经费12613万元。在财政支出预算科目中,1973年以前名为“城市人口下乡安置费”,1974年改为“城镇人口下乡经费”,1979年改为“城镇待业青年就业安置费”。其经费来源大部分由中央财政拨款,从1962年至1985年,由中央财政安排预算,通过市财政拨款的实际开支为11835元。其中:

1、知青安置费7278.6万元。按照中共中央[1973]30号文和中共天津市委[1973]128号文规定:每走一名知青,插队的补助为500元。其中用于建房200元,生活补助200元,农、炊具40元,学习材料15元,医疗补助15元,路费和行李15元,机动费15元(市留5元,给郊县10元,用于解决特殊困难);去农场和兵团的每人补助400元。在此以前,每走一名知青,单身插队补助230元,成户插队每人补助150元。

2、扶持生产资金2717.7万元。

3、兴办知青场(厂)队扶持生产资金794.3万元。

4、就业培训中心及就业训练费970万元。

5、业务费46万元。主要用于会议费、宣传费。

6、其他28.4万元。

二、1973年至1978年,从本市机动财力开支778万元。其中:(www.xing528.com)

1、带队人员经费97万元。主要用于差旅费、办公费、冬季取暖费等。因为截至1973年,本市下乡知青己达20万人,反映了一些生活安置、管理教育等方面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市委决定选派带队干部分赴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内蒙、甘肃、宁夏、新疆等八个省、区和我市四郊五县的农村、农场,帮助知青解决住房、口粮、生活、同工同酬、分配兑现、治病等问题,及打击摧残迫害知青的犯罪活动。我市前后共派出六批干部:1973年500人,1974年200人,1975年350人,1976年340人,1977年210人,1978年182人。

2、1974年至1978年给知青赠送物品开支511万元。主要有:载重汽车20辆、东方红20马力拖拉机100台、手扶拖拉机100台、碾米机100台、扬场机100台、铡草机100台,粉碎机100台,柴油机50台、农用泵50台、台钻20台。C620车床10台、切面机10台、缝纫机2000台、收音机5000台,出诊箱500个、听诊器500个,绒衣23万件、日记本23万册,塑料袋23万个。

3、给知青买书和学习用品等开支132万元。

4、给知青点补助36万元。1974年给宝坻邢燕子、侯隽所在知青点补助30万元,给宁河两个知青点补助6万元。

三、妥善解决知青上山下乡出现的问题,劳动部门做了大量复杂的工作。主要有:

1、解决跨省、区下乡知青特困问题。有3.7万多人,通过顶替、商调、随迁、病退、困退等途径返津,同时,还批准4.95万名下乡知青子女回津就读落户。

2、解决严重病残知青回城问题。曾在“北大荒”的3名老队员,因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接回天津安置到市民政局养老院,对106名患病人员每人补助不超过500元。残而不废的321人,安置在街办、福利企业,每安排一人拨给就业补助费500元。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171名病残知青,有7人给予一次性补助,由其家属负责;有164人由劳动局从城镇就业补助费中,一次拨给民政局60万元,移交民政部门管理。

3、就地安置我市郊县下乡已婚知青1.1万多人,通过招工,进点、顶替、落户、办厂等途径,得到彻底解决。

4、解决了下乡知青插队期间工龄计算问题。

5、解决了已婚知青子女户口问题。

6、对知青经费使用情况和知青场(厂)队的资产进行清理,根据劳动部、财政部劳人培[1987]4号文《关于清理城镇青年就业经费中扶持生产资金的通知》要求,对知青场(厂)队和生产服务网点1982年以前的794.3万元扶持生产资金进行了清理:(1)东丽、宁河、静海、北辰兴办的七个知青场(厂)扶持资金220万元,作为挂账处理。(2)北辰区永华、永新两个知青综合场,扶持资金80万元,移交市农场局管理。(3)汽车工业公司兴办的五个知青综合厂,扶持生产资金244.3万元,全部收回。(4)市知青办、团市委、市妇联联合兴办的青年联合实业公司扶持的270万元,除已收回120万元外,其余150万元作为三家投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过去30年了,它留给我们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思考和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