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矫枉不可过正,原意是指矫正弯曲的东西不要过了头,比喻纠正偏失或错误过了头,走向了另一偏失。乾隆皇帝执政时已经成年,他十分注重“矫枉不可过正”,一开始就致力于匡正时弊、改善吏治。乾隆秉持“矫枉不可过正”方针,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匡正时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
矫枉不可过正,原意是指矫正弯曲的东西不要过了头,比喻纠正偏失或错误过了头,走向了另一偏失。语出《清高宗实录》卷十二。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突然病故,终年58岁。爱新觉罗·弘历于十天后顺利登基,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执政时已经成年,他十分注重“矫枉不可过正”,一开始就致力于匡正时弊、改善吏治。当时清王朝开国已有百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这些都有利于他的革新。乾隆是个善于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帝王,并且不怕得罪先帝,直言其利弊。他指出,康熙朝晚年的时候,“由于臣下奉行不善,多有宽纵之弊”。到雍正朝时,尤其是其早年,“由于臣下奉行不善,又多有严峻之弊”。在做了这样的批评之后,他发表了自己的施政主张:“天下之事,有一利必有一害。凡人之情,有所矫,必有所偏,是以中道最难。治道贵乎得中,矫枉不可过正也。”(《清高宗实录》卷十二)(www.xing528.com)
乾隆秉持“矫枉不可过正”方针,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匡正时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他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重视水利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使得清朝的国库日益充实。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拓广了领土。但是在位后期奢靡,吏治败坏,又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同时文字狱之风比康熙、雍正时期更加严酷,使清朝统治出现了危机。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享年89岁。
乾隆盛世社会相对安定,生产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商品流通畅达,涌现出不少巨商大贾,坊间称之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