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甲申祭:中国通史中的战败教训

甲申祭:中国通史中的战败教训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甲申祭,原指总结李自成进京后迅速败亡的惨重教训,以引起社会关注,后喻胜利者要戒骄戒躁,反对固步自封,忘却初始。1944年正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中国革命进入新时期的关键阶段,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总结李自成进京后迅速败亡的惨重教训,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一带转战抗击。李自成兵败身亡,他创立的大顺政权也就不复存在了。

甲申祭:中国通史中的战败教训

甲申祭,原指总结李自成进京后迅速败亡的惨重教训,以引起社会关注,后喻胜利者要戒骄戒躁,反对固步自封,忘却初始。语出《明史·李自成传》。

1944年正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中国革命进入新时期的关键阶段,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简称“甲申祭”),总结李自成进京后迅速败亡的惨重教训,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从此,“甲申祭”成为胜利者切忌骄傲自满、固步自封的一个代名词。

李自成当年进入北京后有点胜利冲昏头脑,几十万大军屯驻北京,既不积极布防,又不安排下一步的征战。李自成手下的大将如刘宗敏、李过等人,开始忙于贪图享受,他们搬进贵戚勋臣的豪华府第,过起了及时行乐生活。牛金星则坐着八抬大轿遍访同乡,大宴宾客,俨然太平宰相的样子。更要命的是胜利后小农意识猛烈膨胀,内部迅速分化以至于分裂,那些头脑比较清醒的人被排挤甚至杀害。(www.xing528.com)

《明史·李自成传》对农民起义军内斗的描述还是很深刻和真实的。像李岩这样的讲政策、目光远大的文才武略的起义军将领,在农民军队伍中是难以立足的。李岩被“自家人”杀害后,起义军的元气也就尽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大军围困北京,十八日太监曹化淳打开彰义门迎降,同时崇祯皇帝煤山自尽,十九日起义军在万民的欢呼声中雄赳赳地入城,二十一日明朝的3000名文武官员受降,可是,四十二天后的四月三十日,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一带转战抗击。再过一年,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七日,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李自成兵败身亡,他创立的大顺政权也就不复存在了。

有说史可法的一生只有“居官廉洁勤慎”值得肯定,其实不然。虽说明清易代之际激于义而死者众多,但史可法官高任重,身系社稷安危,他最后关头的最具影响力的精神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