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是指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语出《明史·选举志二》。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设科取士,规模不太大。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到洪武六年曾一度停止。洪武七年(1374年)又复设科举,并遂为永制。但这时的科举从形式到内容都已有所变化。“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明史·选举二》)内容必须取自儒家经典,且运用古人的语气加以表述,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明史》的作者说这是明科举“稍变其试士之法”,其实,从明代开始的以八股文取士不是对原先科举考试制度的“稍变”,而是一种具有深刻意义的大变。值得引起注意的有三点:其一,八股取士的试题必须以“四书”“五经”的某章、某句为题,不能随意立题。“题”是文章的要领,现在将题限死了,你的文章就活不了。其二,文章必须“代古人语气为之”,这里不仅是一个文气问题,实际上在思想内容上不能越“古人”的范篱一步。其三,一切文章都必须套入“八股”这个框框中去。文章开始先揭示题旨,名为“破题”,这是第一股。接着是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这是第二股。然后开始议论,叫“起讲”,是第三股。再后是进入正题,称为“入手”,这是第四股。进入正题后分出几个层次来,就是所谓“起股”“中股”“后股”,这分别为第五、第六、第七股。最后是得出结论,称为“束股”,这是第八股。(www.xing528.com)
这样一来,在科举考试过程中,不管你写什么、怎么写,都得按“八股”这个公式去套。谁要是突破了这么个公式,文章再好,内容再新颖,也是通不过的。可见,八股文大大束缚了人的思想,扼杀了作者的创意。它从明初开始使用,直到清光绪末年方废除,一直使用了五六百年。
“八股文”一词成语化以后,人们往往将那种公式化、教条化的文稿称之为“八股”或“八股文”。
朱元璋去世后,强劲有力的燕王朱棣夺皇太孙帝位据为己有。朱棣即位时,要著名文人方孝孺为之起草即位诏书,方坚决不从,这就有了如是悲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