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通史:修治水利的特殊命令

中国通史:修治水利的特殊命令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修治水利,指整治水利,疏通江河,避免泛滥成灾。洪武二十七年,明政府下了一道十分特殊的命令:“派国子监生和人才分诣天下郡县,修治水利。”这道命令的特殊之处有二:其一,中国历来面对水患称“治水”,或称为“平水土”,在这里明确把治水称为“修治水利”,也就是说开了“水利”观念的先声。其二,政府不是把修治水利一事让有关职能部门去做,而是命国子监派员去办理,这也是前无古人的。

中国通史:修治水利的特殊命令

修治水利,指整治水利,疏通江河,避免泛滥成灾。语出顾炎武《日知录·水利》。

中国是农耕国家,也是河湖众多的国家,所以治水至关重要。在三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上,其中发生洪涝灾害的年度有两千两百多年。各朝各代政府也都非常重视治水(河务),因为水灾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于此,朱元璋有相当的认识,他认为治水意义“至要”,如果救灾不及时或不恰当,就会使大量的灾民变流民、流民变成暴民,会给社会经济、人们正常生活带来巨大损失,甚至因此而产生动乱,影响社会稳定。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政府下了一道十分特殊的命令:“派国子监生和人才分诣天下郡县,修治水利。”(顾炎武:《日知录·水利》)这道命令的特殊之处有二:其一,中国历来面对水患称“治水”,或称为“平水土”,在这里明确把治水称为“修治水利”,也就是说开了“水利”观念的先声。其二,政府不是把修治水利一事让有关职能部门去做,而是命国子监派员去办理,这也是前无古人的。何谓国子监?它首创于隋炀帝,它既是当时掌管教育的最高机构,又是王朝最高的学府,集中了大量博学之士。国子监这一机构一直延续到清末。当时的明政府把水利事业放到国子监去管,意思很明确——搞水利不单是体力活,更是脑力活,须派国子监的“人才”去处置。这道命令的文化含量是极高的。

国子监的那些人才到了“天下郡县”的确是把水利当大事办的。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有个统计材料,说洪武年间共计“开塘堰四万零九百八十七处,疏通河流四千一百六十二处,修建陂渠堤岸五千多处”,应当说,收获的水利之大是前所未有的。(www.xing528.com)

明初重视农耕,兴办水利,这些无疑十分要紧,但还有一条也十分重要,那就是官风民风的整顿。明人刘基的《卖柑者言》描述的就是一种不正的民风官风。卖柑者只求果品外头的光鲜,全不顾果品内里质量。当有人批评他时,他倒振振有词地批评起官场来,用作者的话说就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