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久安”,也作“久安长治”,形容国家、社会长期安定、太平,意为当政者要从长计议国家的治理方略和社会的安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后人以“长治久安”或“久安长治”形容国家长期安宁稳固。“长治久安”这句成语,在朱元璋口中亦常被说成是“久安长治”。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朱元璋就开始考虑国家的“久安长治之计”了,他对身边的亲信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这次一下封了十王,十人中,九人是其皇子,一人是其皇孙。他是要通过“封爵”,牢牢地把地方权力抓在自己手中。这里说的“诸子既长”是一句虚托之辞,其实十人中有多人尚未成年,因此封王后就国时间拖得很长。直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秦王才就藩西安,晋王才就藩太原,洪武十三年(1380年)燕王才就藩北平。应该说,朱元璋是极具政治眼光的,从当时的军事形势看,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于是,他先后在东北到西北漫长的边防线上,择其险要之处设立了九个大权掌在中央的分封国,而且较早地把燕王封在了“元之故都”北平。这些都是长治久安之计。
为了做好“长治久安”这篇大文章,朱元璋一开始就十分注重文化建设。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令功臣子弟入学”,无故不入学者要处以重罚。差不多在同时开始“编祖训录”,让贵族弟子不忘初始。同年冬十月“诏天下郡县立学”。洪武三年(1370年)冬十月,让著名的儒生在午门“为武臣讲经史”。这些,都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采取的切实举措。(www.xing528.com)
朱元璋即位伊始,由于连年战乱,加上疫病流行,河水接连泛滥,中原人口锐减,山东、河南地区,“多是无人之地”。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垦荒令,凡荒芜土地,不限亩数,全部免除三年税赋。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年还成立了“司农司”,统管全国农业生产。朱元璋说,这些都是为了落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