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业力农,这是元政权历史上的一个最重大的转折,即确立了以农桑为主要经济方式的政策。语出《元史·世祖本纪》。
在《元史·世祖本纪》中看到多年的纪事,当时忽必烈最着重的,就是农耕,如中统元年七月:敕怀孟牧地听民耕垦。中统三年四月:劝诱百姓,开垦田土,种植桑枣。三年十二月:诏给怀州新民耕牛二百,俾种水田。四年正月:赈益都路贫民之无牛者。四年七月:诏阿术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四年九月:赐诸王阿只吉所部种食、牛具。至元元年四月:诏牧地分给农之无田者。……由此可见,忽必烈在这些年里,抓紧做的大事,是把游牧转向务农。这对游牧民族来说,改变一个民族的基本习惯是非常艰巨的事。在游牧民族的心目中,认为世界最好到处都是个大草场,他们甚至见到城市、农田,都觉得太可惜了,总希望将这些地方变成牧场才好。忽必烈所以感触地说:“安业力农,蒙古人未之知也。”(《元史·世祖本纪》)
自成吉思汗,一直到窝阔台汗、蒙哥汗时期,蒙政权的骨子里还是以游牧生活为目标的,即所谓“太祖起于朔方,其俗不待蚕而衣,不待耕而食”。自元王朝建立之后,忽必烈深感原先的习俗是行不通了。面对百业待举的局面,忽必烈确定了“劝农桑,宽民力,兴水利,使百姓安业力农”的治国主旨。他的所谓“劝农桑”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其切实的组织和行政举措的。他提出了《农桑十四条》,其中有一条就是建立政经一体的“村社制”:“县邑所属村疃,凡五十家立一社,择高年晓农者一人为之长。增至百家者,别设长一员。不及五十家者,与近村合为一社。地远人希,不能相合,各自为社者听。其合为社者,仍择数村之中,立社长官司长以教督农民为事。凡种田者,立牌橛于田侧,书某社某人于其上,社长以时点视劝诫。”(《元史·农桑》)(www.xing528.com)
这是极为实在可行的,即把农业机构与基层行政管理机构合而为一了。农村基层从行政上叫村,从农耕体制上叫社。这种“社”的构架还是十分严密的。有户数上的规范,即五十户上下,有领导者,即由“年高晓农事者”担当的社长。社长的职责很明确,就是“劝诫农事”,他们属上级的“各路农官”所管辖。最高的农官是大司农。大司农把基层的农桑经验搜集起来,理论化后写成农书,再由社长组织农户学习和实施。元代重农桑,出现了《农桑辑要》《农书》和《农桑衣食撮要》三部重要农书。在游牧部落统治的时代,元代居然出现了三部我国历史上比较出色的农学著作。
元初的刘因,是个把孝顺母亲看作比当官更重要的儒生。早年,他曾出仕于元廷,官至右赞善大夫,是太子的属官,官阶是不低的。后来老母有病,他就毅然决然地辞官回家侍奉老母,孝敬老人家这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