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高宗在南宋时期的称臣偏安现象-《成语里的中国通史》

宋高宗在南宋时期的称臣偏安现象-《成语里的中国通史》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称臣偏安,指封建王朝不能统治全国而苟安于一方,或指被迫离开原来的地方,暂居某处,喻屈辱求和,出自《宋史·高宗本纪》。宋高宗赵构,先后被封为广平王、康王。赵构害怕自己被金国扣留,便驻留相州,称河北兵马大元帅。高宗在位初期,起用主战派李纲为相,以宗泽为东京留守,发动军民抗金。东京留守宗泽欲渡河北伐,力劝宋高宗回汴京坐镇,高宗置之不理,宁愿向人称臣而偏安一隅。关键是南宋的当权者就是想偏安苟且。

宋高宗在南宋时期的称臣偏安现象-《成语里的中国通史》

称臣偏安,指封建王朝不能统治全国而苟安于一方,或指被迫离开原来的地方,暂居某处,喻屈辱求和,出自《宋史·高宗本纪》。

宋高宗赵构,先后被封为广平王、康王。靖康元年(1126年),他于金兵大举南侵时,奉宋钦宗之命,同张邦昌一起出使金国求和。经过磁州(今河北磁县)时,州官宗泽劝阻他说:“金朝要你去议和,此为骗人的把戏,他们已经兵临城下了,你此去岂不是自投罗网!”此时,老百姓也拦住了他的马,不让他北去。赵构害怕自己被金国扣留,便驻留相州(今河南安阳县),称河北兵马大元帅。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县南)即位,改年号为“建炎”。赵构即位后,在金兵追击之下,又不断南逃,据说,赵构在黄河北岸被金兵追逼,只剩下了他单枪匹马,后有忠臣之子李马舍生忘死地背他逃至河边,又驾船过河,才得以免难。赵构为了标榜自己是“真命天子”,有天神相助,捏造出了“泥马渡康王”的故事。后来,他又担心李马会揭穿真相,便将李马药哑。

高宗在位初期,起用主战派李纲为相,以宗泽为东京留守,发动军民抗金。但高宗与其父、兄(徽、钦二帝)一样,为守住皇位而一味求和苟安。不久,他罢免了李纲,起用投降派,把宋军防线由黄河一线南移至淮、汉、长江一线,从而使抗战形势逆转。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八年(1138年)的十余年间,宋高宗一直辗转在东南沿海各地,躲避金军,一直南逃。东京留守宗泽欲渡河北伐,力劝宋高宗回汴京坐镇,高宗置之不理,宁愿向人称臣而偏安一隅。(www.xing528.com)

当时,宋高宗以“南北军民十余年间不得休息,欲屈己求和”为借口,一味畏敌,一味退让,一味逃跑,一味议和,把大好的山河让给敌寇。《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对他的逃跑路线做了具体的记述,从1127年到1138年的12年间,最后才定都于临安(今杭州市郊)。

据不少史家分析,当时金国刚建立起来,国力和兵力都说不上很强大,而宋王朝兵力和国力都不会比金国差。而且在国难当头的情形下,民心可用,单是南北各地的义军就是一支巨大的抗击力量。关键是南宋的当权者就是想偏安苟且。金国统治者看透了这一点,因此一方面是步步紧逼,另一方面又时时诱降。绍兴八年(1138年),宋高宗又一次向金投降乞和。十一月,金派张通古为“诏谕江南使”,要求按属国地位宋高宗必须跪接金熙宗的“诏书”。当时,朝野为之愤怒,枢密院编修冒死上疏:“如屈辱求和,臣赴东海而死尔,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高宗不得已,自己不出面,叫秦桧拜接金熙宗诏书,签下了屈辱的议和条款。

岳飞(1103—1142年)是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也是杰出的民族英雄。宣和四年(1122年)还不到20岁的岳飞第一次参军,以后一直长期兵戎生涯。建炎元年(1127年)岳飞以五百骑击败金兵十万而名闻天下。绍兴五年(1135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岳飞已是南宋五支主力部队的主将之一。他的宏大心愿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