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建国之初,奉行的是五代旧制,每年考试一次,谓之“大比”,有让文人学士到考场上来一“比”高下的意思。这份以英宗名义发出的正式诏书,规定之后大比三年一次,“三年大比”“大比之年”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士人最为关注的一个时间观念。可是,他定下的“三年大比”之制,却沿用了一千多年,直到科举制废去。宋代“三年大比”制度的确立,直接影响到当时的童蒙教育,理学家们要求少年儿童认真学习作诗为文。
宋建国之初,奉行的是五代旧制,每年考试一次,谓之“大比”,有让文人学士到考场上来一“比”高下的意思。但是,要一年“大比”一次,花的精力、财力、物力实在太多,于是,不知怎么改成了不定期制,没了规律。起初,录取的进士及诸科人数也很少,总共只有一二十人。到宋太祖末年,也只有百来人。宋太宗即位后,为了争取士人的支持,一次魁举录取人数竟达五六百人,甚至更多。录取了就有官做,之后造成了“冗官”现象。
要铲除“冗官”现象,必须改革科举制度。
仁宗去世后,继任的是短命的英宗皇帝。他是个“有明哲之资”的相当聪明的帝王,可惜的是32岁即皇帝位的英宗一身是病,只当了四年皇帝就病死了。可是让“百世之下,钦仰高风”的是,他为科举制度的成熟做了件名扬千年的大好事。
治平三年(1066年)冬十月,“丁亥,诏礼部三岁一举贡”。(《宋史·英宗本纪》)看来只有短短十个字,可其影响力十分巨大。这份以英宗名义发出的正式诏书,规定之后大比三年一次,“三年大比”“大比之年”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士人最为关注的一个时间观念。同时,英宗还规定科举录取的人数也应有限制,进士以三百人为限,明经诸科不得超过进士之数。这样有利于澄清吏治。(www.xing528.com)
下了这道诏书后不久,英宗就一病不起。终年三十有五。可是,他定下的“三年大比”之制,却沿用了一千多年,直到科举制废去。
宋代“三年大比”制度的确立,直接影响到当时的童蒙教育,理学家们要求少年儿童认真学习作诗为文。这方面传世的著作甚多,如吕本中的《童蒙训》、袁采的《袁氏世范》、吕祖谦的《少仪外传》、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等。这样,年轻一代的文化素养大为提高,不少人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