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科举考试的有效防弊方法

古代科举考试的有效防弊方法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弥封”,就是将科举考的试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贯、家世等记录文字折起来,并加封条,盖上弥封印章,在写榜前谁也不能拆看,这是一种防止徇私作弊的有效方法,它源于唐代的糊名制。大臣陈靖建言,只有实施严格的弥封制,才能真正从制度上杜绝舞弊现象。从淳化三年开始认真推行的试卷弥封制,一直实施了千年。

古代科举考试的有效防弊方法

所谓“弥封”,就是将科举考的试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贯、家世等记录文字折起来,并加封条,盖上弥封印章,在写榜前谁也不能拆看,这是一种防止徇私作弊的有效方法,它源于唐代的糊名制。武则天当政时期,因吏部选举多有不实,曾下令用纸糊上考生姓名,暗考以定等第。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制度坚持下来,考官在录取中仍然“兼采时望,不专词章”。

北宋初年,沿袭了唐代的科举风气,达官贵人可向主考官推荐人才。考生被录取后,还要谢恩,称主考官为“师门”“恩门”,而自称“门生”。为了防止权贵干扰科举考试、师生结党,赵匡胤规定不准拜师门,“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

淳化三年(992年),当年参加省一级考试的贡士有一万七千多人,考后反响很大,“有击登闻鼓诉校试不公者”,一些落选者纷纷举报考官舞弊。大臣陈靖建言,只有实施严格的弥封制,才能真正从制度上杜绝舞弊现象。于是,宋太宗命大臣苏易简去办理此事。史书上说:“苏易简知贡举,受诏即赴贡院,仍糊名考校。遂为例。既廷试,帝谕多士曰:‘尔等各负志业,效官之外,更励精文采,无坠前功也。’”(《宋史·选举》)(www.xing528.com)

宋太宗是下了决心的。他一面下诏立即实施“弥封制”,就在众贡生揭发考官作弊的当年实施起来,告诉考生“遂为例”,意思是说这样做将成为常例。同时宋太宗亲自发话鼓励考生,要有雄心大志,不要因为考场有一些弊端而放弃前程。从淳化三年开始认真推行的试卷弥封制,一直实施了千年。

科举制度经过隋、唐两代的发展,到宋代渐次走向成熟。宋代规定,只有经过科举这条“独木桥”,士人才能进入仕途,因此士人参加科考后榜上是否有名成了关系到人生前途的大事。宋人作的《过庭录》中有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一位名叫孙山的士人登上了榜单的最末一名,而他的一位同乡排名还在他的后头。由此,后人就将落榜代之以这样的隐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