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时期唐王朝政治上由衰微走向没落,可是,晚唐的诗坛却仍未寂寞,宋代诗人俞文豹在《吹剑录》指出:“士生于斯,无他事业,精神伎俩,悉见于诗。”其意是说,生于晚唐的许多知识分子(士人)仕途晋升的机会少了,他们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创作诗歌上,也就是所谓“精神伎俩,悉见于诗”。这里所说的“精神伎俩”,相当于后世所说的精神生活。
晚唐诗坛上涌现出“小李杜”(李商隐、杜牧)这样的杰出诗人是不奇怪的,出现皮日休这样公然把政府官员称为“狡吏贪官”的,也是不奇怪的。
皮日休(834—883年),字逸少,出身贫寒,由于当时科举考试的腐败,他作为一个寻常百姓家的子弟必然是屡试不中,后来在基层当过几次小官,主要精力花在创作诗歌上。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兴起后,他参加了起义军队伍,任起义军新政权中的翰林学士,为义军出过不小的力。黄巢起义失败后,他隐姓埋名,从事诗歌创作。他创作的《橡媪叹》,对压榨民众的官吏表现出极大的仇恨和愤慨,对辛苦耕作最后只能以橡实充饥的民众寄以极大的同情。诗中写道:“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这里公然把朝廷的吏属称为狡吏,也就是狡诈而不怕触犯刑律的恶吏;把朝廷委派的官僚称为贪官,也就是公然不避赃的当官人。皮日休把“狡吏贪官”写进诗中,是要把这些害国害民的官吏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可见,唐王朝是衰微了,而唐诗并没有衰微,晚唐诗人的“精神伎俩”没有衰微。(www.xing528.com)
在晚唐诗坛上,罗隐为我们留住的是另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他诗文格调高雅,但屡试不中,一直到四十来岁还是一无功名。他坚持诗文的匡世济时原则,就是科考文章他也直抒己见,试卷中多讽刺意味,这样的诗文怎能赢得今上的欢心?晚年他隐居九华山,正合了他名字中的那个“隐”字。他的《自遣》诗中的名句让人难以忘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