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糊名止弊:科举考试防止舞弊之一

糊名止弊:科举考试防止舞弊之一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糊名止弊,指科举考试中防止舞弊的措施之一:凡试卷均糊其姓名,使试官难于徇私作弊。“糊名止弊”是科举发展史上的一大发明,糊名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客观评卷、公正选拔人才。这里讲的虽是宋代的实例,但反映了武则天“糊名止弊”带来的效果。宋代王安石作《送陈谔》诗,诗中说“有司昔者患不公,糊名誊书今故密”,赞颂的就是“糊名止弊”之功效。

糊名止弊:科举考试防止舞弊之一

糊名止弊,指科举考试中防止舞弊的措施之一:凡试卷均糊其姓名,使试官难于徇私作弊。语出唐代刘餗《隋唐嘉话》卷下:“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判之糊名,自此始也。”

武则天除了开创科举殿试外,她还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就是实施考试糊名制度,将考卷上的姓名、籍贯两栏全部糊去,使阅卷官员无法再行作弊。在此以前考试不糊名,作弊的事件时有发生。时人誉为“糊名止弊”,使试官难于徇私作弊。

“糊名止弊”是科举发展史上的一大发明,糊名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客观评卷、公正选拔人才。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中说:“本朝进士,初亦如后制,兼采时望。真宗时,周安惠公起,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这里讲的虽是宋代的实例,但反映了武则天“糊名止弊”带来的效果。从科举制度保证公正性的角度而言,糊名的优点是明显大于其局限性的。这种制度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宋代王安石作《送陈谔》诗,诗中说“有司昔者患不公,糊名誊书今故密”,赞颂的就是“糊名止弊”之功效。(www.xing528.com)

武则天重科举,使那个时代出现许多优秀人才。宰相狄仁杰、张柬之,将帅张仁愿、唐休璟、郭元振等,都出于则天皇帝统治期间。就是后来开元年间的名相姚崇、宋璟、张嘉贞、苏廷、张说等人,也是武则天统治时期选拔出来的。唐德宗时的宰相陆贽称:“武后收人心,务拔擢,非徒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故当世称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新唐书·陆贽传》)

武则天“以周代唐”时期,是社会大变动的时期。巨大的社会风浪会使一些人思想上产生迷惘,人格上出现撕裂。苏味道是武周时期的名人,以文才出众著称于世。可是,他在宦海中几度沉浮以后,就“处事不欲决断明白”了,凡事表现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