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股啖腹,其意思是说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填饱肚子一样,腹饱而身死。语出《贞观政要·君道篇》。
这是发生在贞观元年(627年)的事。唐太宗即位之初,雄心勃勃,表现得很是清明,也听得进臣下的话。自己心中想些什么,也乐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臣下,让臣下来给自己做个评判。有一次,早朝已罢,唐太宗把魏徵等人留下,君臣一起坐下来闲聊。唐太宗说:“我们这些人都是亲身经历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人。每每想到那个场面,心中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震惧感——真正是又震撼又恐惧啊!”有大臣问:“现在天下太平了,陛下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唐太宗回答说:“倒不单是恐惧和震撼,我更多的是想到了为君之道,而为君之道就是为民之道,如果损害百姓而去谋私利,只会自取灭亡。”最后,唐太宗说了一段很有影响的话:“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君道篇》)
这里用了“割股啖腹”这样一句成语。其中的“股”,是指人体的大腿“啖”是指吃,意思是说,肚子饿了,如果靠吃自己大腿上的肉来吃饱肚子的话,那么,必然是“腹饱而身毙”。也就是说如果君王不顾百姓死活只顾自我享受,到头来君王也活不了。(www.xing528.com)
听了唐太宗上述一席肺腑之言,当时正担任着谏议大夫的魏徵十分赞赏。他说:“皇上,你是说对了,为君之道,说到底就是王者修身之道,而王者的修身之要,就在于爱民。有了爱民之心,国家的大治就成功了。”魏徵的这番话,实际上从正面为“割股啖腹”做了注解。
魏徵的仕途十分坎坷。先是投奔李密,后又随李密归降大唐。初在太子李建成那里任太子洗马,并随太子远征。武德九年发生(626年)玄武门事变,太子被杀后才归顺于唐太宗李世民,那年,魏徵已经46岁。李世民在一次次政治实践中发现魏徵的确是个非凡之人,其建言极有分量,可谓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