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炀帝的卑宫菲食之初衷与现实的劳民伤财背道而驰

隋炀帝的卑宫菲食之初衷与现实的劳民伤财背道而驰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卑宫菲食,其意思是指宫室简陋,饮食菲薄,旧时用以称美朝廷自奉节俭的功德。“卑宫菲食贻于后世”,显然是隋炀帝建东都的初衷。“卑宫菲食”这句成语说的是,作为帝王,不追求享乐,住的是茅草屋,称为“卑宫”,吃的是下等饭菜,称为“菲食”,一心“务从节俭”。这样劳民伤财,完全与炀帝“卑宫菲食”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隋炀帝的卑宫菲食之初衷与现实的劳民伤财背道而驰

卑宫菲食,其意思是指宫室简陋,饮食菲薄,旧时用以称美朝廷自奉节俭的功德。

隋炀帝即皇帝位后的第四个月——仁寿四年(604年)的十一月,即宣布洛阳为东都。他一生中的第一项重大工程营建东都洛阳工程也就开工。营建洛阳的诏书郑重其事地写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百姓足,孰与不足?今所营构,务从节俭,无令雕墙峻宇复起于当今,欲使卑宫菲食贻于后世。有司明为条格,称朕意焉。”(《隋书·炀帝纪》)

“卑宫菲食贻于后世”,显然是隋炀帝建东都的初衷。“卑宫菲食”这句成语说的是,作为帝王,不追求享乐,住的是茅草屋,称为“卑宫”,吃的是下等饭菜,称为“菲食”,一心“务从节俭”。此成语最初是用来形容大圣大禹的,后来就广泛指宫室简陋,饮食菲薄,用于称美自奉节俭的功德。从隋炀帝的那份诏书看,通篇讲的是节俭,并不像全是装门面的假话。建东都的初始目的是开发和保护洛阳这个粮仓,以为长安的陪都,也可以备关中粮草的不时之需。那么,后来实施中为何完全变了味呢?(www.xing528.com)

这一方面与隋炀帝的好大喜功、华而不实的办事作风有关,更主要的是可能与操办人有关。当时营建东都之事托给了杨素与宇文恺两人,委杨素为营作大监,宇文恺为副监,实际的操作方案和操作过程都握在这两个浮华不实的人手里。比如当时建洛阳准备动员200万劳工,东都大城周围七十三里又一百五十步,西距王城,东越瀍河,南跨洛川,北逾谷水。宫城东西五里又二百步,南北七里。这样一个排场像“卑宫菲食”吗?显然不是。这些细节一定是瞒过了炀帝的,隋炀帝只知个大概,具体的工程都交给了大监和副监两人了。据说,当时为了找一根宫殿的大柱子,附近找不到,多自“豫章采来”。“豫章”在哪里?就是今天江西的南昌,从南昌到洛阳真的有千里之遥,在当时条件下这么大的柱子怎么运去呢?史载:“二千人拽一柱,其下施毂(铁滑轮)”,一步步地拖过去,“略计一柱,已用数十万人”。这样劳民伤财,完全与炀帝“卑宫菲食”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大业元年(605年)起,隋炀帝启动了大运河的开凿。这条总长5000里、沟通五大水系、贯穿六大省的人工水道,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不管他当时的主观意愿如何,客观上的作用在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