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羊九牧,其意是比喻官多民少,赋税剥削很重,也比喻使令不一,无所适从。语出《隋书·杨尚希传》:“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隋文帝空下来喜欢与下属促膝谈心,用以了解下情。这次找来的是他的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的小同乡杨尚希。当隋文帝问以天下官吏当如何评价时,杨尚希很明确地回答:“民少官多,十羊九牧”,“清干良才,百分无一”。(《隋书·杨尚希传》)直白地说:养了十只羊,倒有九个牧羊人,意思是说十个老百姓倒有九个当官的,那民众负担当然是极其沉重了。汉末以来,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度。南北朝时,又在州上面设都督,都督负责数州军事,有的还兼管地方军民事务,这样一来,原先的“三级”行政构架,此时实际上变成了“四级”行政构架。而越到后来,州郡的地盘越来越小,数目越来越多。
杨尚希对隋文帝分析说,南北朝以来,“一郡分为四五,一县割成二三”。这样一来,官吏的人数就数倍地往上翻了,再说真正能干的官吏少得可怜。“百家之邑,便立州名”,最为让人瞠目结舌,“州”本是个省级的行政机构,现在只有百户人家的一个小村落就冠以州的帽子了。“三户之名,空张郡目”,“郡”至少是个地区级的行政单位,可现在只有三家的户籍,就戴上了郡的帽子了。这样看来,说当时是“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完全是社会生活如实的写照,一点没有夸张的成分。
“民少官多,十羊九牧”,这就大大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官吏大增,新增的那些官吏大多只知盘剥百姓,真能办点事的,“百分无一”,也就是一百个官吏中找不出一个清廉和称职的。变革势在必行。当时隋文帝是下了大决心来变革弊政的。在中央,隋初就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指尚书、内史、门下,是最高的行政机关,三省长官负责定令立法,参决军国大事,担任宰相之职。尚书省下置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称“六部”。这种“三省六部”制度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有利于中央集权,具有长远的影响。同时,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十一月,“罢天下诸郡”。(《隋书·文帝纪》)这是一个大动作。东汉末以来三百年实行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接着又是大刀阔斧地归并州、县,使地方行政机构既精干又有利于中央直接领导。(www.xing528.com)
改变“十羊九牧”的腐败管理体制,这是隋文帝的巨大的历史性功绩,而那个向隋文帝如实反映“十羊九牧”弊政的杨尚希也应为他记上一功。
先平内乱,再南下伐陈,以达到统一天下之目的,这一方案是由尚书左仆射高颎提出的。依功行赏,杨坚认为高颎“功在第一”。可高颎秉持为官者的高风亮节,认为自己只是“一员文吏”,为君主献计划策,是分内之事。他这样做,广得民心,被世人尊称为“真宰相”。《隋书》的作者也盛赞其品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